|
|
|
|
|
|
|
专访沈伟:《融》是《舞蹈风暴》的延续,想打开中国舞者的思维时间:2021-06-21 坐在西岸穹顶艺术中心的地上,我们和艺术家沈伟聊了聊。 《融》彩排现场 当天,他的全新作品《融》尚未首演,64个展台空空的,展品还没抵达,舞者们还未习惯与颜料共舞,影像还在剪辑,灯光的调试还未达到他心目中的效果。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作品,依然充满未知性。 现场很热,他却里里外外裹了三层衣服,还穿着灰色的袜子。这位“尼金斯基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的获得者,当今世界知名的华裔编舞家,以低调、理性著称。担任《舞蹈风暴》评委期间,他是那个最难“推杆”的人。 沈伟接受上观新闻专访 在西岸穹顶艺术中心2826平方米的圆形空间里,总有人在召唤他,总有问题在等待他解决,他如同科学家般冷静、严谨地面对每一个细节。舞者谢欣说他“简单”,舞者大朱说他“完美主义”。 6月10日,一场危机出现了。当日上海入梅,暴雨连连,西岸穹顶艺术中心观众入场口被淹,室内也有积水,考虑到安全,展演只能临时取消。当周围的人开始担忧,沈伟却在二楼淡定地剪辑影片。 《融》展现现场,观众席地而坐观看沈伟的影像作品 “试演就是要找到所有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问题。很庆幸我们还有24小时可以解决。”紧急防雨、抽走积水、更换电线,6月11日晚,《融》顺利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连演十场。 此前,中国观众只看过沈伟早期的部分作品。而《融》是沈伟的“现在时”,是他在中国创作,中国首演的作品。作曲家谭盾说:“在现场拍到很多令人感动、震撼、刺激的照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大胆探索,疫情后与沈伟的合作让上海再次成为国际艺术的视点。” 上观新闻:可不可以形容一下,《融》是一个怎么样的作品? 沈伟:我认为它可能是在全世界都没有见过的,一种新的艺术的表现形式。《融》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64件作品,涵盖16幅绘画、16幅摄影、16段文字、16个由中草药完成的嗅觉和视觉物品。第二部是影像作品《一切且相连》,是我在纽约、上海等城市街头专门录的一些镜头剪辑在一起,探讨时空、地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是舞蹈,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路线,甚至走到舞者的身边去。 《融》排演前的时刻 简单地说,《融》表现的天、地、人,呈现方式是非常前卫和现代的,可是内容又跟传统文化紧紧相连,你可以在其中看到中国文化的根。我敢肯定,这是全世界都没有的。 上观新闻:听说这个作品是在海南陵水的一个小镇里面完成创作的,你在那里待了5个月,为什么会选择那里? 沈伟:因为在那里,我没有认识的人,可以更专注、更安心地创作。半年前我本来要回巴黎的,可是来上海的时候就觉得不能回去,这个项目太难了,预计要一两年才可以完成,但我只有5个月。所以我什么事情不能干,只能专心研究它。 上观新闻: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沈伟:它太复杂了,比如64个视觉作品,一件一件创作,急不来。而且,这些舞者也是第一次合作,需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时间太紧了。直到首演之前,我自己都不知道《融》究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品。 《融》演出现场 上观新闻:你一个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创作,会感到孤独吗? 沈伟:我习惯一个人,我工作起来周围就不能有任何人,有人的话我的专注力就会受到影响。 在海南,我一般是6:30起床去跑步,跑到海边沙滩上,跑半个小时回来做早餐,做完早餐有时会弹弹古琴,然后开始一边喝茶一边工作,整个上午至少工作四五个小时。因为这次的项目太复杂,你们看就知道,全是这半年要赶出来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蹈《画卷》由沈伟创作 上观新闻:为什么创作的时候喜欢这种与世隔绝的状态?因为很多人会觉得,要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面,把握时代的脉搏。 沈伟:你当然可以去掌握,但是你在创作的时候还是要专注。我一般都是半年闭关半年工作,有时候是在纽约或巴黎的工作室,有时候在陌生的环境。我闭关的时候,就是创作思考的时候,而现在,我就是跟世界发生关系。 上观新闻:这次的37位舞者有很多都是在《舞蹈风暴》里面认识的,为什么会选择他们? 沈伟:其实我做这个项目很大一部分的目的是《舞蹈风暴》的延续,这是一个教育性的项目。因为我知道这些演员他们身体条件很好,但是他们的信息量和训练方式等方面都有限,我真心希望他们可以接收到更多我的经验和信息,他们可能变得更国际性,很多思维他们可能以前没有打开,我可以帮他们。 沈伟与舞者们 开始我是想邀请《舞蹈风暴》所有的演员,但他们不是都有时间,最后只有这些人可以来。这么短的时间给他们如此多的信息很不容易消化,但是我觉得他们都非常努力,都很认真,所以我相信他们收获很大。 上观新闻:这个作品观演方式不太一样,舞者和观众会形成一些什么样的互动呢? 沈伟:可以看到观众没有座位,观众去任何地方都可以,所以它就是博物馆和展演空间在一起的形式。观众选的位置不一样,看的东西就不一样了。每一天发生的事情都不一样,你不可能全部看到。 沈伟影像作品截图 上观新闻:疫情发生之后,对你的舞团有什么样的影响? 沈伟:疫情发生以后,我想全世界的像我们这种舞蹈团也好,我的工作室也好,项目都得暂停。我只有一个画展在波士顿进行,其他的项目都停止了。 上观新闻:你去纽约的时候是1995年,那时候一个人去闯荡,有没有难以坚持的时候? 沈伟绘画作品 沈伟:当时还挺兴奋的,也没觉得难过,因为你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学东西,你去了以后感觉有学不完的东西,就没有感觉难过。因为对我来说学习可以给我能量,使我更有精神。在物质上面当然是非常穷,但是我觉得人很奇怪,我们的精神需求是远远大过我们的物质需求的。 上观新闻:当时一天好像给自己规定10美元以下的生活费? 沈伟:对,包括路费和吃饭。 彩排前,沈伟和舞者们沟通细节 上观新闻:你的作品《声希》还有《天梯》,是在2000年的时候同时出现的,让你在欧洲和美国有了这样的声誉,你也有了自己的舞蹈团。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点爆发? 沈伟: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天时地利人和。之前的五年很不容易,一切都是在探讨和摸索学习过程中,你也不知道哪一天会成功,有时候会有未来没有希望的感觉。但其实一切一直在往那个方向酝酿,你会慢慢从你的性格、你的爱好、你的品位、修养中去找到自己的艺术风格。直到2000年,突然间出来了,我也没想到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融》排练现场 上观新闻:这样一个非常庞大的作品,融合了舞蹈、绘画、装置规划、音乐等,不同艺术的形式是相通的吗? 沈伟:当然是相通的,人嘛,都是相通的,都是我们的感受,表现的一部分,只是它的表现方式不一样。就好比,我的绘画永远都会有舞蹈的生命感、运动感,还有音乐性。我看绘画看到的不只是视觉,还能看到时间和生命。 沈伟《声希》剧照 上观新闻:你希望《融》给观众带去什么? 沈伟:我希望观众不要带着旧的思维方式来跟艺术沟通,要听凭直觉给你的东西,再进行思考,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想法。我希望《融》能开发我们中国观众的感官和知觉。 上观新闻:《融》之后有什么样的计划? 沈伟:我会离开上海回到巴黎,然后去美国,我在波士顿加德纳博物馆的个展《沈伟: 绘韵》要闭幕了。 上观新闻: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个艺术家,你的使命是什么? 沈伟:我觉得对我来说每个时期有不同的使命,但在我现在这个年龄来说,我想给世界带来很多美好的东西,带来一些新的、健康的、有能量的知识和智慧。 艺术家需要不断去探索和实验,不能跟从,而要去引领。未来是不存在的,未来需要我们自己去建立。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转载、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河长生态网的观点和立场。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