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冻品30年 | 专访三全董事长陈南: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转折点上时间:2021-09-03 1990年,在河南郑州一间小小的民房内,陈泽民发明出了第一颗速冻汤圆。当时谁也不会想到,正是这颗小小的汤圆,拉开了中国速冻食品工业的大幕。 30年来,速冻食品产业从一颗小小的汤圆开始,越滚越大,到如今已经成为数千亿规模的大产业,也孕育出了数以千计的企业。 30年来,三全与速冻食品行业相伴成长,见证了行业的发展,也一直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 30年后的今天,新消费群体崛起,新渠道兴起,新模式更迭,不管是行业还是三全自己,都正站在新的历史转折点上。 头条君特约专访了三全食品董事长陈南,看看他对于企业和行业又有着怎么样的理解与判断。 一 速冻食品发展的三个阶段 回顾速冻食品产业3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 初创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1997年),大胆创新、勇于尝试。 这个时期的速冻食品,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一样,大家群龙无首,各自创新。有的人创新对了,有的人创新不对,大浪淘沙,最后留下来的企业,都是有创新能力的。 很少有通过模仿别人,成为行业领军者的。各个领域的领头羊,都有自己独创性的东西,这个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三全也是如此,它之所以能在30年中一直稳健发展,和速冻食品(汤圆)发明者的地位是密切相关的。 高速成长阶段(1997年-2015年),现代渠道进入中国,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 1997年对速冻食品行业来说,是一个分水岭。因为从1997年开始,以大卖场为代表的现代渠道进入中国,这是销售场景推动的一次变革。 原来大家都在批发市场售卖冻品,你能进,我也能进。但现代渠道出现后,整个商业环境都变了。 有些企业顺应变革,跟着起来了;有些企业回避变革,则掉队了。 在这个阶段,选对方向,选对路,对企业很重要。 现代渠道的兴起,形成了一个门槛。过去,三全、思念与同行只有量的差别,但由于搭上了现代渠道的“顺风车”,发生了质变。 从此之后,行业的集中度也开始提升,这背后的推手其实就是渠道的集中。 分化阶段(2015年至今),大环境巨变,新模式不断涌现! 从2015年之后,大卖场业绩逐渐下滑,新的渠道和消费场景不断涌现,人群的消费差异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现在的行业内外环境,不亚于1997年。当时只是渠道变革,现在却是综合性变革,人、货、场都在发生变化。 在陈南看来,现在整个大环境有两个明显趋势:消费分层,渠道分散。 过去都是以不变应万变,现在是以变应变。外部环境怎么变,内部的组织、商业模式也跟着变,你的渠道和产品也得跟着变。变的前提是,你要认识到变化的趋势。 二 三全食品的三个阶段 与行业发展相伴,从1992年建厂至今,三全食品也已走过整整30年风风雨雨。从这个节点回望过去,陈南觉得三全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中华汤圆王”时期。三全成功创新出速冻汤圆这个优秀单品,并且用了将近十年时间,把汤圆做到了全国第一。 “我们当时就反思:汤圆本是宁波、四川的地方小吃,河南不是汤圆的传统优势产区,为啥我们能做到第一?” 后来发现,原来是模式不一样。三全是用标准化、工业化模式做传统产业,真正把汤圆这个传统美食,带入到标准化、工业化时代了。而当时的宁波汤圆、赖汤圆,归类于餐饮,属于地方名吃,用的是前店后厂模式,没能解决产品“走出去”的问题。 “所以,我们第一个阶段的成功,是把传统产品工业化、标准化的成功。其中标准化、工业化的能力,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个阶段,“中国速冻食品专家”时期。三全不断扩展品类,延伸产品线。 梳理出核心竞争力后,三全立马将其延伸、放大了,逐步推出了水饺、粽子等多种传统食品,大大延展了产品线。 仅仅靠一颗汤圆,三全做到20亿的销售规模,已经到天花板了。而工业化优势的复制,让三全的销售规模迅速放大,也进一步奠定了行业龙头的地位。 △2008年2月20日,三全食品成功在深交所上市 随着市场越来越大,名声越传越远,陈南却发现:“三全获得的成就,都是站在企业自己能力的角度上思考的。事实上,更应该站在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来思考企业自身的角色和定位,驱动企业的成长。”在这个思路之下,三全进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第三个阶段,“餐桌美食供应商的领导者”。瞄准家庭与外食两张餐桌发力,围绕用户需求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虽然在彼时的中国速冻食品行业,一直是to C市场占主流,to B市场很小。但三全参照国外(尤其是日本)的发展轨迹,很早就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的外食市场会增长。“日本是to B市场大,to C市场小,而且B端餐饮都在用预制品。” 然而,刚提出这个思路的时候,中国的房租还很便宜,劳动力也低廉,餐饮店自己动手做,反而更节省成本,“餐饮远没有像今天这样,对预制品的需求如此迫切”。 “(我们)最先从国外看到了to B市场的商机,但直到若干年后,才真正找到了to B的机会。”如今,三全一边通过超市等零售渠道供应给家庭餐桌;一边供应给to B的餐桌。 三全30年的发展历程,与中国速冻食品产业的发展一路相伴。从最开始与众多的中小企业一样,从零起步,靠一颗小汤圆逐渐脱颖而出,逐步成长为行业龙头。三全企业的成长有目共睹,其能成就今天的行业地位,在很多方面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 三 三全做对了什么? 1 战略认知:看准行业趋势,踩对发展节拍 在郑州市区北部,有一条三全路,是当年以三全命名的。当时这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路,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这条路不断延长,如今已经成为整个郑州市北部一条重要的东西主干道。 三全企业的发展也正像这条三全路一样,似乎每次都能幸运地踩中行业发展的节拍。 正如陈南所说:“对趋势和方向的判断很重要,方向对了事半功倍,判断错了,后续所有努力可能都是徒劳。” 不管是最早一批开始工业化生产汤圆,还是后来顺应商超渠道的崛起,其实看似幸运的背后,都是对行业趋势与方向的精准把握。 2 大胆尝试:在试错中摸索新方向 作为行业头部企业,在现有赛道内三全已经做到了最好,要想做出新的突破,必然要勇于尝试新东西,敢于试错。 早在2014年,三全就开创性地上马了鲜食项目。“鲜食项目当时是自己做产品,自己建渠道,结果这个模式没跑出来,业绩持续下滑,后来就退出了。”之后鲜食及时调整,如今建立了完备的鲜食供应链体系,也成为了非常优秀的鲜食产品供应商。 去年三全曾推出“涮烤汇”项目,在商超内整合各种涮烤类产品,场景化销售。但后来发现这种模式时机不对,涮烤产品与米面产品渠道不同,客群不同,这类产品还是要先做大单品,找大客户,于是马上把策略调整过来,先做市场再精准投放,分业经营,三全红标做零售的小包装产品,绿标做大包装的流通产品。 “但这种试错对三全来说又很有必要。”陈南笑谈。 “创新尝试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难免走弯路,重要的是能及时调整。”三全一直是敢于试错的,也在不断试错过程中摸索出了新的方向。 3 专注主业:稳健发展,心无旁骛 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会面临很多选择。与速冻食品行业相比,也的确有很多行业利润空间更大,成长速度更快。 但三全似乎从不为所动,自始至终,都在围绕速冻这个主业做事情。对三全来说,稳健才是压倒一切的因素,所以三全从不做其他过分的投资,现金流也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 “不冒进,不求大,不挣快钱,坚持做好一个行业,做对的事,做对社会有利的事。”陈南觉得这既是三全秉承的理念,也是企业能一步步成长至今的关键所在。 4 平稳传承:从家族企业到公众公司 三全创立至今30年,始终保持着行业的领军地位,发展和传承也一直是非常平稳的。 “企业发展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点,创业时期需要老董事长那样的拼搏和开拓精神,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就需要更有市场意识和管理能力的人。”陈南觉得,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边界的,作为企业负责人,更应该知进退,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板。 三全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也在很早就推动公司上市,在2008年成为行业内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把三全从一家民营企业变成了公众公司。 上市除了可以建立起多层次的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把三全推到了公众面前,接受社会监督,约束内部治理,让企业管理更规范。 “三全是家族控股,但不是家族管理。”很多人觉得三全比较保守,实际上三全在选择赛道上的确很谨慎,但在公司治理上却相当开放,经营团队清一色都是职业经理人。这也让三全成为了一个平台,给职业经理人提供施展的空间,人才的流动也源源不断带来了新东西,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活力。 而在多年之后的今天,三全也间接为行业培养和输出了大批人才,成为了业内公认的“黄埔军校”。 四 三全的自我反思 1 我们没当好“带头大哥” 近几年,行业内一直有一种观点——“米面产品没落了,成长乏力,机会越来越少”。 “我觉得,不是米面产品没落了,而是我们作为带头人没有做好,没有当好米面行业的‘带头大哥’,没有做出让消费者和市场满意的成绩,我们应该自我反思!” 在三全的企业基因里,一直都有很强的自我反思意识。“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怨天尤人,先从内部找原因,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 “作为领军企业,这几年从水饺之后,我们在渠道创新上、产品创新上,实际并没有做出什么大文章。” 行业集中度高了之后,大家都有些“不思进取”了。其实米面制品不仅仅是饺子、汤圆,作为一个主食类产品,可延伸的东西还有很多。 2 品类创新不足 陈南一直在反思品种创新与品类创新的关系。 品种创新是一种防御策略,每增加一个品种,都在建不同的墙,在细分领域保持领导地位;但品类创新是一种发展策略。 过去很多年,在米面领域,三全一直都在防御。“如果竞争对手做水饺,我们就出儿童水饺、高端水饺。这都是品种创新,但品种之间是会互食的。比如过去吃灌汤水饺的,现在有了孩子,就改买儿童水饺了,这是存量竞争。” 更有甚者,品种创新越多,还会拉低企业的生产效率,发展能力反而越来越弱。“我们现在也在砍单品。一个企业的发展,是靠品类创新,而不是品种创新。” 如果三全当年固守一个汤圆品类,那最多可能只有二十亿的规模,后来做了水饺等新品类,增长到五六十亿。三全头部企业的地位,正是品类创新成就的。 现在水饺品类的确已经做透了,在家庭和很多餐饮店,都在用速冻产品。但其他大宗米面产品上,是否还有机会,值得深挖。 五 三全对未来的思考 1 消费分层,渠道分散 最近,内贸部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在大卖场1-5月份的销售数据中,几乎所有快消品类全线下滑,有些品类下滑幅度甚至达到19%。 对整个快消品而言,现在整体形势确实不太好。 “有人说,疫情影响了今年的业绩。但我认为,疫情只是催化了行业变革。”一方面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另一方面,当前疫情形势未定,人们消费预期不高,都不愿意花钱了。对行业而言,各种内外因素叠加在一起,又到了一个新的变革关口。 “消费分层,渠道分散”,这是陈南感受最深的两个方面。 在消费层面,现在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完全不一样了。年轻人收入不高,日常多是宅在家里线上购物;老年人则更多地去线下逛菜市场。同样是线上消费,一线城市在用各种生鲜电商,三四线城市却在用社区团购。 不同消费人群,有不同的产品需求、消费渠道,城市与乡村,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又有不同的消费特点。 在渠道上,现代渠道的客群,则被电商、to B等渠道严重分化了。 商超业绩普遍下滑,不是他们能力不够,而是电商等新兴渠道的非对称打击造成的。“就像热兵器与冷兵器的对抗,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 为了培养消费习惯,有资本为其助力,这就是一场降维打击。这种资本投入带来的强大杀伤力,是传统渠道想都不敢想的。 丘吉尔说: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危机。 “表面上看,消费市场低迷,整个渠道发生变革,是对传统模式的冲击,但其实我觉得这是个好事儿,因为可以倒逼改革。”陈南对此很乐观,不管环境怎么变,对产品(内容)的需求是始终不变的,只要认知清晰,灵活应对,反而是机会。 三全也一直在积极拥抱电商等新业态。在电商的操作上,三全就分出了4种不同的业务模式:第一种是传统电商,如京东、淘宝;第二种是生鲜电商,如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第三种是到家业务;第四种是社区团购。 去年整个行业在电商渠道的增长大概是30%,三全增长了60%多,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97%,跑赢了行业大盘。 2 围绕两张餐桌和场景发力 目前to B的产品是三全增长比较快的一个板块,去年销售收入9.4亿,在三全70亿的体量中占比超过13%,最重要的是增长速度快,即使受到疫情冲击,去年的增长也将近20%。 三全to B产品的客户都是社会餐饮,并没有占比很高的大客户,这和三全一贯聚焦两个餐桌(家庭餐桌+外食餐桌)的战略是一致的。未来三全也将用to B的产品,继续在外食餐桌上发力。 另外,从场景出发的涮烤类产品,也将是三全未来发力的重点。 在陈南看来,一个行业能不能进,有两个判断标准:第一,行业有没有发展空间;第二,行业有没有形成寡头垄断。 涮烤类产品如今的发展空间还是不错的,从三全自身的感受来说,这类产品近年成长很快,一年一个新台阶。而且这个领域还没有形成寡头,对三全来说,这就是机会。在涮烤品类上,三全是追赶者,道路很清晰,所以未来的成长速度一定要快,才能追上别人。一年多来,三全涮烤品类的表现还是不错的。 3 看好冷鲜品类 去年,三全联手7-ELEVEN开始在郑州布局便利店,如今已经开出了14家店,年底预计会开到30家。 据陈南透露,现在第一家店(郑州国贸店)每天有四五万的销售额,其他门店每天也有近两万元的营收,“超出我们的预期”。 7-ELEVEN的客单价高,其中60%的销售额来自鲜食类产品,包括关东煮、照烧串、包子、炸鸡翅、饭团、寿司、盒饭、凉面等,门店两周换一次菜单。“其实我们可以把7-ELEVEN理解成,打着便利店名义的餐饮店。” 鲜食类产品优秀的表现,也让陈南对冷鲜产品格外看好,“将来冷鲜品的市场会比冷冻大得多,不能只盯着速冻,未来是全品类、全业态的竞争。”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家更追求产品新鲜,市场的需求一定会分化出冷鲜食品这样一个新的大品类。 这一点在乳制品行业表现特别明显,近几年来短保低温奶的快速崛起就是证明。 当然冷鲜品的挑战也会更大,不管是常温奶还是速冻产品,这类长保产品几乎是没有货损的,但冷鲜品肯定有货损,所以在产品的价值链设计上,和冷冻产品就有很大的差别。 另外受制于保质期,冷鲜品的工厂辐射半径也是有限的,基本上在300公里以内。这对工厂的布局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工厂太偏远,距离目标市场太远,那肯定满足不了需要。 在这方面,三全目前在全国的工厂布局占有很大优势,北边在天津,南边在佛山,东边在苏州、嘉兴,西边在成都,中部在郑州、武汉。“每个都市群,都有我们的中心工厂,这为以后的冷鲜产品做好了基础准备。” 从2014年开始,三全已经在鲜食领域摸爬滚打七年有余,如今做便利店,也是得益于背后有强大的鲜食供应链体系。 “提前布局很重要,未来如果鲜食品类起来了,我想我们一定是这个赛道上最大的受益者。” 六 未来的挑战来自企业自身 在陈南看来,三全未来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于自己。 第一,对行业未来趋势的判断是否正确;第二,组织能力是否足够高效。 “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陈南对这句话感触很深。 因为看不到问题,看不到趋势,就没法改进。如果仅仅是发现问题,看到趋势,但是没有足够高效的组织能力去落地,也不行。而这些都是对三全自身的考验。 七 速冻食品行业将长期利好 如今,家庭小型化、生活节奏加快、年轻消费群体崛起,这些趋势已经很明显。 众多的年轻家庭,不愿意做饭,不会做饭,也没时间做饭。 速冻食品恰恰为人们在饮食上提供给了更好的选择,让大家的生活更方便,解放出了更多的时间。从长远来看,速冻食品满足了消费者未来的需求。 最近国家连续出台的多项重大政策,不管是教育,还是房地产,都是为了缓解人们在教育和住房方面的压力,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必然会刺激在吃、穿、用方面的消费,这对行业都是利好。 在陈南看来,速冻食品行业未来将是长期利好,而且速冻米面行业还有很大的潜力,饺子、汤圆之外,有更多的品类有待发掘,也大有可为。 向原创致敬。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或存在不实内容,请及时联系本网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