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110 >>默认分类 >> 典型案例:云南玉溪杞麓湖污染治理治标不治本
生态110
更多
  • 生态林保护民事公益诉讼!为了被毁坏的9.

    3月10日上午,杭州市检察院提起的破坏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在杭州市中院开庭审理。庭审中,公益诉讼起诉人在充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与被告盛某某等就全部诉讼请求当庭达成调解协议,由被告依法承担生态

  • 以身试法被追责 修复生态补过错——达川区

    电鱼违法!!!电鱼违法!!!电鱼违法!!!这个知识点,小编讲了多少遍,还是有不少童鞋上课开飞机,以身试法。这不,达川法院又判了一起违法捕捞水产品犯罪案件。案情简介2021年6月,被告人蔡某携带电瓶、升

  • 甘肃通报直排戈壁滩等生态环境损害追责情况

    2019年7月12日至8月12日,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甘肃省开展了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2020年5月8日向甘肃省反馈督察意见,并将督察发现的4个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线索移交甘肃省,

河长资讯
更多
生态资讯
更多
详细内容

典型案例:云南玉溪杞麓湖污染治理治标不治本

时间:2021-07-25     【转载】   阅读

2021年4月,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下沉云南省玉溪市督察发现,玉溪市通海县在杞麓湖污染治理工作中不动真碰硬,为达到水质考核要求,搞样子工程,做表面文章,采取弄虚作假手段,干扰国控水质监测点采样环境,造成水质改善的假象,实际上杞麓湖水质并未得到改善。

  一、基本情况

  杞麓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境内,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流域面积354平方公里,是通海县的“母亲湖”。由于流域内蔬菜种植面积居高不下,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杞麓湖水质长期为劣V类。2016年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2018年“回头看”均严肃指出该问题。云南省督察整改方案和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提出,要推动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到2020年杞麓湖水质达到Ⅴ类。但2018年以来,杞麓湖水质恶化趋势依然较为明显。

  二、主要问题

  (一)重截轻治,环湖面源污染依然严重

  根据《杞麓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2016—2020)》,“十三五”期间,玉溪市通海县投资7.3亿元在杞麓湖周边建设了环湖截污工程,用于收集入湖的农田尾水、养殖废水、企业排水以及地表径流区初期雨水。督察发现,这些环湖截污工程与入湖河道、沟渠之间均建有连通闸门,由于没有同步配套建设污水治理设施,截流起来的污水在雨季又通过闸门集中排入杞麓湖,环湖截污工程实际上成为旱季“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的摆设。

  

  现场抽查发现,万家大沟调蓄沉淀塘等9处污水汇集点内水质浑浊不堪,有的甚至呈黄绿色,采样监测结果显示均为劣Ⅴ类。调阅资料发现,2021年4月5日至6日下雨期间,杨家营、岳家营、义广哨、海东2号、龚杨等截污沟均开启了与主要入湖河道连通的闸门,将大量污水直排杞麓湖。此外,应于2020年12月底前全线贯通的环湖截污工程至今未全线贯通,部分区域农田尾水仍直排杞麓湖。

  

  图3 监测报告显示,万家大沟调蓄塘等9个截污收集点化学需氧量均超过地表水Ⅴ类标准(40毫克/升),水质为劣Ⅴ类

  (二)急于求成,水质提升工程治标不治本

  《云南省杞麓湖“一湖一策”方案(2018—2020)》显示,杞麓湖周边农业面源污染占到入湖污染物总量的85%以上,其中采取农田水肥生产方式的蔬菜种植是影响湖泊水质的主要因素。通海县委、县政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解决这些问题,在生产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种植结构未能有效调整的情况下,全县蔬菜种植面积不降反升,由2018年的34.5万亩逐年增加至2020年的35.3万亩。眼看着2020年水质恶化趋势明显、难以完成水质考核目标,通海县委、县政府才相继召开会议研究上马水质提升工程,于2020年3月至12月间,投资4.85亿元,陆续在杞麓湖边建成6座水质提升站,累计日处理能力33.1万立方米,期间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

  

  图4 杞麓湖周边蔬菜种植面积不降反升,农业面源污染依然严重

  督察发现,这些水质提升站主要是从杞麓湖取水,经臭氧净化后再排入杞麓湖,而不是对环湖截污工程截流的污水进行治理。现场采样监测结果显示,就在与3号水质提升站一路之隔的截污沟内,污水COD浓度高达79毫克/升,比杞麓湖平均COD浓度高出近30毫克/升。这种放着入湖污水不治理,而对局部湖水水质进行简单治理的做法,对于1.45亿库容的杞麓湖达不到有效治污的目的。

  

  图5 水质提升站从杞麓湖湖边100米取水,经过处理后,再通过长达一公里多的管道排至杞麓湖湖心附近

  (三)弄虚作假,干扰国控点位水质监测

  深入调查发现,玉溪市以生态补水名义,投资2650万元建设通海支管马家湾补水口工程,从大龙潭引水入湖;通海县假借增强水动力、增加水循环之名,投资2093万元,建设5条长1.5公里—4.5公里的入湖延伸排水管道,将生态补水和部分水质提升站出水输送到水质监测点附近区域,稀释水体污染物浓度,人为干扰水质监测采样环境。其中,生态补水工程、1号水质提升站、4号水质提升站的入湖延伸排水管道出口,均位于湖心国控水质监测点周边700米左右。玉溪市还投资2300万元,用PVC双面涂层防水布,在湖心国控监测点周边建成内外两圈U字型柔性围隔工程,共计长约8公里、深约4至8米,内圈距监测点最近222米,外圈距监测点最近697米,从而在监测点周围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水域,以达到防止好水流出去、差水流进来的目的。

  

  图6 通海县在杞麓湖湖心国控水质监测点位周边建设柔性围隔工程、水质提升站及其排水管道、生态补水延伸管道等项目,人为干扰水质监测采样环境

  

 图7 杞麓湖湖心附近的柔性围隔工程和水质提升站排水管

  上述人为干扰措施实施以后,2020年四季度,杞麓湖湖心国控水质监测点位COD平均浓度由三季度的52毫克/升骤降至40.3毫克/升,造成杞麓湖水质改善的假象。

  三、原因分析

  玉溪市监督指导不力,推动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不到位,通海县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种植方式优化、污染治理方面不担当不作为,政绩观扭曲,为达到水质考核要求,搞样子工程,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干扰水质监测。

  督察组将进一步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并按要求做好后续督察工作。

向原创致敬。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或存在不实内容,请及时联系本网站删除。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0
×

购物车

商品名称 数量 产品单价 折扣 总计
金额总计:¥23立即结算
seo seo
×

河长生态网生态110监督指挥中心温馨提示发现环境污染请及时举报,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