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访谈 >>默认分类 >> 每经专访蓝箭航天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昌武:提供进入太空运力,是商业火箭企业最重要社会责任
企业访谈
更多
  • 步步联数科风控运营团队拜访青岛华融企业做

    2021年11月13日下午,通过核心创始团队对业务模式的介绍及系统平台操作的演示,四川商投欣盛股权投资及青岛华融实业几位领导对步步联自行研发的供应链金融科技产品方案有了清晰、全面的认知,并表示高度认可

  • 山东省优秀企业家访谈录|即发集团杨为东:

    经济导报记者 杜杨  中国纺织行业的短板在哪里?即发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即发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杨为东直言:是创意设计。而为了寻求突破,即发集团独辟蹊径,研发出“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颠

  • 翟美卿:政府工作报告振奋人心,我们要聚精

    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政府工作报告以人民为落脚点,这坚定了大家信心。中房报记者 苗野丨两会报道20份个人提案,12份联名提案,3份社情民意,这是翟美卿履职十三届政协委员以来交出的成绩单。这

时政资讯
更多
  1. 2022-12-09 大雪至 农事忙
详细内容

每经专访蓝箭航天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昌武:提供进入太空运力,是商业火箭企业最重要社会责任

时间:2021-07-13     【转载】   阅读

星途探索,浩瀚无垠。数十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神舟飞船 " 翱翔星途、北斗系统服务全球、" 嫦娥四号 " 传回世界上第一张月背影像图、" 天问一号 " 探索火星……

随着我国航天体系逐步完善,航天技术逐渐成熟,经过一代代航天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努力,星途探索正逐渐成为现实。从最初应用于国防安全方面,到商业航天企业不断涌现,航天事业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受访者供图

近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民营商业火箭企业蓝箭航天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昌武表示,航天产业代表了工业科技的最高水准。民营商业运载火箭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是为市场提供进入太空的运力。如何通过更完善的工业化配套,支撑未来产品批量化生产至关重要。

谈行业: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6 月 17 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人延续千年的飞天梦又前进了一步。

当下,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已有了一些新的命题。新一轮科技革命渐近,航天核心技术创新和能力水平加速提升,多元化航天发展模式成为趋势,商业航天也成为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中金公司认为," 十四五 " 期间,商业航天得到的政策支持有望不断加大,随着我国低轨卫星网络的发展、北斗应用下游需求的释放以及国内商业火箭的逐渐成熟,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对于行业的变化,张昌武深有感触。他表示,商业航天产业带动力强,关联产业多,能够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此强的产业号召力和影响力,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有一种自发的使命感,觉得这是一项 " 事业 ",而不仅仅是一桩 " 好生意 "。

而在具体落地层面,张昌武表示,目前,太空经济 2.0 时代来临,天基地基融合、天地一体化一直是全球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要趋势。随着移动卫星通信和地面移动通信的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系统与 5G 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全球无缝覆盖的海、陆、空、天一体化综合通信网,满足用户无处不在的多种业务需求,商业航天未来的应用场景也会持续拓展。

谈创新:时刻保持自我更新生命力

我国对商业公司开放航天市场,源于国务院 2014 年 11 月发布的 60 号文。政策红利推动了商业航天的发展,2014~2015 年,大量商业航天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那么,在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竞争形势下,商业航天企业如何保持、充实自身在管理、技术方面的知识储备?在张昌武看来,企业保持创新引领主要在于时刻维持自我更新的生命力,需要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开放的心态、充满激情的执行力。

" 对我们自身发展来说,最关注的内容除了产品外,公司战略、企业组织发展也尤其重要,在未来如何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探索出一个新的发展模式,这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张昌武说,在创新过程中,更重视组织能力创新。

另一方面,作为 " 硬科技 " 赛道的行业,商业航天发展过程中面临研发成本高、投入周期长等挑战,并且会出现多次失败、尝试、迭代更新。此外,随着行业的发展,市场入局者也不断增多。

对此,张昌武表示,在现在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商业航天企业 " 做减法 " 非常重要。无论外界怎么变化,在战略上坚定目标,是保持不断向上的基础。始终以市场客观的需求来定义企业的发展。尊重市场需求,尊重行业规律。选择正确的事而不是简单的事,在这样的原则下,无论是团队还是管理者,能力自然会不断充实、提升。

谈未来:完善工业配套支撑批量生产

区别于传统航天技术,商业航天是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市场机制、市场手段、市场规律开展的商业活动," 商业 " 是商业航天的底色和基因。

中航证券相关研报显示,根据美国卫星工业协会(SIA)发布的统计数据,全球当前卫星发射市场在每年 45 亿美元至 65 亿美元之间波动,仅占卫星产业总市场的 2% 左右。

对于运载火箭在整个太空经济中市场规模占比不大的情况,张昌武解读称,一是火箭制造发射准入门槛高,能参与到发射市场的玩家数量很少;二是根据全球卫星公司公布的组网计划,2019~2025 年进入卫星公司组网计划的高密度发射期,真正的市场爆发期尚未到来。

在政策驱动和市场变化之下,商业航天赛道泾渭分明:一类是小型火箭制造商,另一类是中大型火箭制造商。

张昌武认为,不同产品定位决定了未来服务市场用户不同。此外,在研制阶段层面,概念、技术开发、工程实现和产品化不同阶段所需要公司投入的资源,实际所处的阶段,均有本质的区别。未来,头部企业在上下游的发展过程中,有更多差异化的定位,才有更多机会。

谈及中大型火箭面临市场机遇,张昌武表示,中型火箭可以满足未来低轨卫星发射组网需求,覆盖全品类卫星。从全球火箭发射情况来看,运力在 1.5 吨到 4 吨的中型运载火箭需求量更高。

张昌武也强调,不论选择怎样的产品路径,对于商业航天企业而言,始终将掌握核心先进技术为目标来提升自身能力,是必备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自主可控的研发链条,则是保障产品研制进度的基础。

谈及未来,张昌武表示,商业航天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是为市场提供进入太空的运力。在他看来,商业航天企业不仅是火箭研发公司,还需要具备强研发能力、强制造能力、强产业链整合能力等综合实力。

他进一步解释,商业航天本质是制造密集型行业,核心要解决供应链、核心设施保障。怎样通过更完善的工业化配套,支撑未来产品批量化生产至关重要。从做产品的角度,火箭的批产能力是要在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的。批产能力是从设计、从概念提出来,因而也要在研发产品时同步启动。此外,批产能力形成也需要漫长的周期。

每日经济新闻

向原创致敬。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或存在不实内容,请及时联系本网站删除。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0
×

购物车

商品名称 数量 产品单价 折扣 总计
金额总计:¥23立即结算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