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气候变化、全球碳汇与生态保护”主题论坛期间,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丛强,就喀斯特地球系统中的碳循环特点、贵州喀斯特地貌开发利用、论坛未来发展期望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喀斯特地球系统中的碳循环有什么特点? 刘丛强:喀斯特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石灰岩分布广泛,其中碳酸钙中的碳不是简单参与生物地下循环,而是通过溶解活化进入地表水系,再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因此,在喀斯特地貌地区是一个碳循环活跃的地方,无机的碳可以变成有机的碳,有机的碳也可以变成无机的碳。 因此,如果能将喀斯特系统中的碳与一般生态系统中的碳协调好,碳的“两个循环”将对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好处。反之,如果不能合理应用,将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贵州作为喀斯特地貌丰富地区,拥有怎样的条件,应该怎样利用? 刘丛强:喀斯特地区因为广泛分布易溶解的石灰岩,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貌。不同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景观、喀斯特风景……这些美丽景观,在中国其他地方很少看见。比如说,贵州的黄果树瀑布、荔波,以及广西桂林等地,都是很好的绿水青山,是难得的很好旅游资源。因此,保护好这些生态景观,实际上就是保护好绿水青山,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最好的途径之一。 另一方面,过去贵州很多地区不科学的土地利用,曾造成部分生态系统退化。但是,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贵州石漠化程度得到极大改善,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青山变得更绿,水变得更青,生物资源也变得更丰富,也为贵州人民提供了更多生态资源财富。未来,贵州还应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生态系统更健康,从而更好服务贵州人民福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您曾多次参加生态文明贵阳论坛。您认为,论坛对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全球碳汇以及生态保护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刘丛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成为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不仅在中国,许许多多国际政要与国外科学家也都高度关注每两年一次的论坛。一方面,论坛为科学家提供了科学讨论的平台;另一方面,论坛也为政府、科学家、企业以及公众提供了产学研高度融合的交流平台。 真正的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转型,需要科学家、企业以及公众的共同参与。其中,论坛发挥了关键作用,很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未来,论坛还将在相关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以科学家身份参加本次论坛,您希望通过论坛达到怎样的效果? 刘丛强:我希望论坛不仅是社会各界广泛交流的平台,而且能够成为真正解决全球高度关注的生态文明相关问题,推动全人类科技进步的平台。 科学家研究的问题,政府与公众不一定了解;政府关注的问题,科学家们也不一定了解。因此,我希望下一步,论坛能从形式上、深度上、从系统性上进一步提升,使之成为科学界与政府和公众深度交流,真正把科学运用于社会管理,发挥科学社会作用,服务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文丨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赖盈盈 张凌
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孟祥可 编辑 张良胜 编审 田旻佳 杨韬
向原创致敬。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或存在不实内容,请及时联系本网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