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特别报道|宁德: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坚持绿色生态发展!时间:2021-06-08 5月20日,由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省环三都澳区域绿色发展基金会、市生态环境局东侨分局、宁德师范学院绿点环保协会等单位、企业、院校志愿者100余人组成的“宁德市东侨生态保护巡逻队”正式成立,巡逻队将共同维护东湖湿地公园、大门山公园、赤鉴湖公园等自然景观,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近年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积极主动作为,致力打造生态环保铁军,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省前列。2020年,重点流域优良水质比例、主要湖库、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9.2%,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画卷正在闽东大地徐徐展开。 同时,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连续四年获评全国环境执法表现突出(优异)集体,全国仅有两个地级市(区)获此殊荣。宁德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任务全面完成,全市24名普查人员、6家普查机构受到国家普查办的表扬,市普查办负责编制的《宁德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获得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优秀技术报告二等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内外两个维度都取得实效和良好成绩。 生态东湖(资料图) 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明显 污染防治攻坚成效如何?数字最有说服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减排0.4万吨、0.53万吨、0.16万吨、0.04万吨,顺利完成“十三五”省下达减排目标。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十三五”期间也分别减排0.45万吨、3202公斤;关闭“地条钢”企业18家、淘汰地条钢产能522万吨,关停矿山50座、石材加工企业664家;排查整治工业炉窑2474个、关停治理涉气散乱污企业270家、完成大气精准减排项目224个、实施流域整治项目403个。 近年来,我市紧盯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目标任务,组织开展了“1+14”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工作,突出打好四大专项战役: ——蓝天保卫战。编制完成大气污染源清单,全面排查2474个工业窑炉和1363个燃煤锅炉,实施273个大气精准治理、10个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提前并超额完成年度治理任务,划定9个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和9个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路上抽检机动车尾气达120万辆(次),督促重点碳排放企业完成近1400万吨的碳配额履约工作,在中心城区开展了低碳社区和碳普惠试点。 宁德市三都澳“美丽海湾”风光 ——碧水攻坚战。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水电站生态影响论证试点;编制实施《霍童溪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1647个、整改1506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14个;排查中心城区餐饮企业1812家,其中1566家需要安装油水分离设备的餐饮企业全部安装到位。 ——净土保卫战。全面摸排涉重金属行业、工业园区及生态环境敏感区周边区域涉重情况,56家企业纳入市级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名录,完成21家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初步采样调查;全市危废处置利用率99%,小微企业危废管理进一步规范。 ——海洋保卫战。沿海四县(市、区)强化联动,提前半年完成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打造了海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宁德样板”;完成2639个入海排口排查,并组织开展监测和溯源;完善“海上环卫”机制,常态化开展海漂垃圾清理38.76万立方米。 持续推进的攻坚态势,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2015年的96.1%提升到2020年的99.8%;其中,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2015年的96.2%提升到2020年的99.2%,综合指数从2015年的3.39降低到2020年的2.77;重点流域优质水比例从2015年的46.7%提升至2020年的85.7%,霍童溪、交溪水质持续位居全省第一、第二位,2020年小流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97.5%,是“十三五”最好的年份。 霍童风光 林秋鹰 摄 环保制度改革持续创新 落实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推进巩固攻坚成效,形成长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是关键。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部门立足实际,积极推进相关制度的改革创新,取得了系列成效。 我市坚持环保督察、环境执法、应急监管“三措并举”,扎实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我市建立完善市领导包案整改、第三方监督评估、专项攻坚整治联席会议、预警通报等制度。定期通报环境质量、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环保督察整改情况,有效推动了环境问题整改整治。 目前,第一轮督察反馈的27项整改任务和243件信访交办问题已全部办结;第二轮督察反馈的14个问题(全省共性问题9个)已完成整改4项,308件信访问题办结销号305件,剩余整改任务正在序时推进。 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导则》,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行政执法行为。集中力量开展了“利剑斩污”“清水蓝天”等多项监督检查和执法行动,2020年以来,累计办理执法案件270件,其中,立案处罚210件,查封扣押45件,移送拘留9件,司法移送6件,处罚金额2571余万元,压实企业环保主体责任。 宁德市东侨生态保护巡逻队 在东湖湿地公园开展巡查 我市还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制定实施《宁德市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保障办法(试行)》,成立全省首个环保类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环三都澳区域绿色发展基金会,制定出台《宁德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累计指导255家企业购买到9539.2吨排污权,交易金额1.64亿元;落实企业环境信用动态评价,累计评价企业993家次;深化“放管服”改革,33个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审批服务效能居全省前列。采用并联审批,网上审批等方式,积极推动2021年市属重点项目要素保障工作,在建项目323个均完成环评审批、备案手续。 机制保障,让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也能从容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生态环境局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紧盯定点医院、集中隔离点和医废处置单位等敏感目标,累计出动检查人员2000多人次,规范处置医疗废物2500多吨,实现所有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与服务100%全覆盖,医疗废物收集处置100%全落实。 执法人员利用无人机对某项目建设情况开展检查 在助推企业复工复产期间,实行环评审批“正面清单”管理,累计豁免办理环评审批手续8个,实行承诺审批124个。出台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先后对两批共140家企业实行差异化执法,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违法企业利剑高悬。执法案例入选2020年生态环境部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实施期间首批8个执法典型案例,系全省首个入选案例。 持续完善生态环境全要素监测体系,“十三五”以来,新建20座空气自动站、20座水质自动站,新增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点位34个、地下水监测点位14个;健全完善环保网格化监管、海漂垃圾综合治理、环境风险防范应急处置、核与辐射监管机制,充分运用在线监控、走航监测、无人机巡查等手段,初步形成“陆海协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格局。实行最严格环境执法,累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227件,处罚金额1.09亿元。 生态创建取得实质进展 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我市在深化污染防治攻坚的同时,还积极推动生态创建,在破与立之间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生态获得感。 初夏时节,华灯初上,清风徐来,环东湖步栈道上三两市民或悠闲散步,或慢跑锻炼。“这几年东湖的环境越来越好,绿树掩映,鸟语花香,我每天都会过来散步。”家住南岸的市民李清华说。 “我们立足宁德优越的生态条件和资源禀赋,着力打造亮丽生态名片。”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我市积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柘荣、寿宁县在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同时,积极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其他县(市、区)也都在积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 五一长假,城市周边游、乡村游、生态游成为市民游客首选,徜徉绿水青山之间,共享生态振兴带来的高品质生活。生态振兴,绿满乡村。我市持续开展“绿盈乡村”创建,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认定“绿盈乡村”1530个,占比71.5%,建立全市“绿盈乡村”补短板项目储备库,共收集相关项目200多个上报省生态环境厅,8个村庄工作经验入选全省 “绿盈乡村”典型案例。 对不满足废气采样监测条件的某工厂, 执法人员在其排气筒上切割采样检测口 兴绿更要护绿,我市不断补齐夯实环保基础设施。县级污水处理厂排放实现一级A提标改造、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增加到16.5万吨;开展86个行政村污水提升治理并向100个自然村延伸覆盖;建成宁德市危废处置中心、青拓、联德工业废渣综合利用项目,有效提升工业固废、危废规范化处置水平;建成漳湾、古田、福安、福鼎垃圾焚烧发电厂以及宁德市餐厨垃圾处理厂,有效推动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处置。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督促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落实,抓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碧海’四大工程,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宁德篇章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 来源:闽东日报 记者 张文奎 通讯员 阙华 文/图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转载、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河长生态网的观点和立场。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