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桂林的旅游景点中,喀斯特洞穴书法景观,最让人叹为观止时间:2021-08-01 中国发展岩溶洞穴旅游的历史悠久,特别是随着今天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洞穴受到更多关注。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石窟乃至自然景点的开发往往与文化紧密结合,如五大名山和洞天福地。中国最早开发的现代旅游洞窟--宜兴山卷洞和后来开发的张公洞,都是以文化为媒介,以岩溶洞的地貌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洞窟,而中国古代的岩溶之旅这些往往反映在古人的旅行记录和洞窟画等书法景观档案中。在与洞窟有关的文化资源中,旅游洞窟的书法题记和书法景观已成为中国旅游洞窟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是桂林的洞石题记。另一方面,关于旅游景点的石刻等书法景观的研究通常以旅游指南的性质出现,关于摩崖石刻的介绍也是这种性质;有些研究提到了书法的景观特征,但大多数研究将石刻作为旅游景观来源或文化来源,关于桂林石刻的研究事实上就是这种情况。 ![]() 中国境内洞穴,尤其在历史上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常常有古代的旅游探险活动,人们又常常将所共游、所见、所喜、所赏、所感、所思等内容,用诗词文赋游记等文学形式进行记录表述,其中虽然很多是刊行书稿形式传播,但是也有相当部分是以洞穴书法景观的形式表述。洞穴书法景观,主要表现形式是洞穴相关的各种石刻,如桂林的桂海碑林、龙隐洞摩崖石刻群、象鼻山石刻群等;同时国内还存在一些以洞穴墨迹为特征的洞穴书法景观,如江西婺源涵虚洞内的古贤墨迹。 ![]() 林石雕分布在桂林市附近的普陀山、月牙山、龙隐岩和龙隐洞、虞山、象鼻山、文庙等30多处景点和著名溶洞,其中桂海白林的龙隐岩和龙隐洞是桂林石雕最集中、最典型的景点。桂林的石雕群以摩崖石刻为主,包括摩崖石刻和摩崖石像,而大部分石雕都与洞穴有关。桂林的石雕始于东晋,盛于唐代,兴于宋、明、清,其中宋代有铭文的石雕数量为全国之最。桂林著名的石刻有:唐代许浑诗碑、宋代蔡京元佑党书、五代关修画十六尊的清刻、会珠洞米芾题词石刻、龙吟岩米芾成杰赠答诗等。其中有三百零九个人的名字,包括司马光、文彦博、苏轼和秦观,他们都是宋朝的杰出人物,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 "废黜害国之臣 "提供了历史证据。 ![]() 从总体洞穴石刻数量分析,龙隐岩、七星岩、南溪山、伏波山、叠彩山、隐山、象鼻山、宝积山、雉山的石刻总量都接近或者超过50件,反映了历史上各景点的旅游吸引力,从分布统计规律可以分析古人对于景点关注程度的关系。同时,从各个景点的石刻总数与洞穴石刻数比较,可以看出该景点的洞穴景观的重要程度,如独秀峰与伏波山比较,石刻总量独秀峰大于伏波山,两地差距不大,但是洞穴石刻则伏波山远远大于独秀峰,这与独秀峰以山形为主要景观、伏波山以还珠洞为特色景观的特征相符。 ![]() 肇始于唐代盛于宋代的桂林石刻,反映了宋代山水旅游兴盛的历史。事实上,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言,在宋代也就以石刻的形式保存下来了,后代的文人骚客也纷纷以题刻寄情岫岩洞壑。其中,不同的石刻形式内容又保存了不同的旅游活动的信息。 ![]() 现代石刻作为旅游资源在桂林已经得到充分的重视,而且在国内属于龙头角色。但是,桂林的旅游书法景观仍然值得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韩愈名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虽然前者在独秀峰被重新发现、后者在杉湖北岸镌刻成长3.5米、高近2米巨制石刻,游客对这类书法景观的感知普遍也有着较高的正面评价,然而游客对书法景观的感知相对较弱,书法景观在旅游者印象中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验和反应。应该进一步思考新的书法景观形式和理念来凸显桂林景观、历史文化、洞穴景观的特色和知名度。 向原创致敬。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或存在不实内容,请及时联系本网站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