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厚植生态文明,“耕耘”产业基地时间:2021-06-27 来源:东莞时间网-i东莞 编者按 6月25日是第31个全国土地日,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东莞市自然资源系统在践行“保护生态、保障发展”中,不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引导全社会关心和珍惜土地资源,增强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意识。 从“荔枝林”到“科学城”,松山湖将产业空间精巧镶嵌在自然环境中。东莞“善用”自然资源,滋养出新型工业化基地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东莞样本”。 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在加快推进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与建设工作过程中,市自然资源局执规划先行之手,走生态优先之路,厚植生态文明,“耕耘”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善用”自然资源得到“反哺”,东莞将腾出更多绿色生态空间,增添产业基地建设的生态本底。届时,在莞邑大地上,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科技共山水一色。 ![]() ■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散裂中子源 谋定后动: 执规划先行之手 既可坐在河边,细听鸟语闻花香,也可踩着单车,一路吹风赏景。这里是中堂镇北海公园,初步彰显了北海仔河整治成效,也属中堂北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开发建设的缩影。 中堂北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面积约441公顷,是东莞探索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载体之一。今年5月,东莞举行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大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面向全球揭榜招商。 作为制造业名城山水林田湖的“大管家”,市自然资源局如何“保护生态、保障发展”,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产业基地发展?谋定而后动,市自然资源局执规划先行之手,前瞻性规划建设产业基地。比如,协同各基地现场指挥部,共同划定了59.5平方公里(8.9万亩)产业基地红线和19.3平方公里(2.9万亩)首期启动区,确定了2021年招商大会宣传推介的“揭榜挂帅”用地。 市自然资源局介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首要是突出高起点规划引领高水平发展,强化规划执行落地。目前,各产业基地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均已启动,系统科学谋划产业基地的空间布局、产业导向、交通组织、配套设施、空间形态等,为产业基地开发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规划先行,步履矫健。这背后有东莞自然资源人的汗水付出。据悉,近年来,市自然资源系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胆提拔任用一批讲政治、敢担当、有经验、表现优秀的中层年轻干部,全面推进队伍执行力建设,加强干部交流锻炼和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为全市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 北海仔河“变形记”,是东莞“善用”自然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例证,也彰显了规划先行的重要性。规划指引,产城融合引领。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与建设是以产城融合为引领,以绿色智慧为方向,以打造特色创新集群、培育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为重点。 市自然资源局介绍,中堂北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产业类型相对单一、基础设施配套档次不高。规划整体设想是对基地功能的重构,按照“建基地就是建城市”的理念,依托产业社区,构建产城深度融合、社区共享、创新产业生态的产城融合单元。 绿色底蕴: 走生态优先之路 “一廊三绿心”,滨海湾新区以生态优先赢发展先机。其规划建设威远岛森林公园、中央农业公园以及磨碟河湿地公园等三大城市绿心,围绕生态绿心布局新型产业空间,打造生态创新集聚区,并重点突出滨海生态空间营造,依托海岸线优势,高质量打造一条长约40公里海湾陆域相接的滨海景观活力长廊。这是一座未来之城、典范之城,也将是新型工业化基地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东莞样板”。 东莞是一个国际制造名城,同时也是一个具有良好生态本底的生态都市。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东莞“走”生态优先之路,推动碳中和、碳达峰,引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方向,以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市自然资源局目前已充分协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用地范围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关系,确保产业基地用地范围不会与东莞的生态底线相互冲突。基地范围内重要的产业项目的选址、开发强度等,既要符合生态控制区、生态廊道的相关管控要求,也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优质生态空间的有机融合,提升产业基地的发展品质。生态优先,划定底线,构筑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总体布局的基础和前提。 在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产业策划中,统筹考虑了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市自然资源局介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提升产业准入标准,重点发展5G、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绿色产业,引领带动东莞整体产业升级。同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推进建设一批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推广使用环保节能的前沿技术、装备和产品,率先开展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绿色交通和绿色供应链等领域探索和应用,并建设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的服务平台。 善用反哺: 科技共山水一色 作为省内首个国家低碳园试点,松山湖探索了一系列低碳经济的发展举措,打造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低碳生态型工业化产业基地。 在松山湖,产业空间精巧镶嵌在自然环境中,凸显“科技共山水一色”,实现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之间的巧妙融合。善用自然资源,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反哺”腾出更多绿色生态空间。 东莞统筹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周边的村镇工业园共同发展。市自然资源局介绍,我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作为片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通过产业链的延伸链接,辐射带动周边5-10公里范围内的村镇工业园获取新的发展动能,提高用地效率和开发强度,成为集产、居、研、服多元功能的新型空间载体。 “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东莞以生态风景要素为纽带,牵引产城景共融,通过多样化的生态要素链接生产制造功能和城市服务功能,形成全域功能与全域风景相融合的空间布局。 以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为例,基地整体谋划始终重点关注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这个重要议题。具体做法是,首先梳理现状山水城格局,识别保护价值较高的连片生态资源,通过用地布局实现生态要素的串联,保障生态廊道的连通。其次以此生态底盘为基础,进行全流程产业链需求空间的布局。基地共划定339万平方米蓝绿空间,形成北接湿地、五溪穿城、城绿相融的绿色开发格局,奋力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拓展优化产业空间上有更大担当、更大作为,为我市耕地资源保护、节约集约用地提供有力保障。 当下,东莞举全市之力推进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吹响培育新动能、构建新格局的号角。党建领航向,奋楫正当时。市自然资源系统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具体工作相结合,在资源保障、生态管护、空间优化、品质提升、确权登记、深化改革、资源惠民等方面精准发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自然资源工作的强大动力,助力产业基地开发建设,推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迈上新台阶。 潮涌东江千帆竞,绿播莞邑万象新。市自然资源局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品质东莞、 湾区都市”打好生态底色,以青山绿水和生态发展造福千万人民。 文字:付碧强 摄影:陈栋 本文来自东莞时间网-i东莞,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作者/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