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丽中国 >>默认分类 >> 乡村蝶变 向美而行——永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详细内容

乡村蝶变 向美而行——永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时间:2021-06-14     【转载】   阅读

今日永州讯(通讯员 莫少文 唐祖海)湘江绕村,碧波荡漾;缤纷花海,姹紫嫣红;沥青道路,穿村而过;乡间别墅,拔地而起;干净整洁,摆放有序;身临其中,如沐春风--这是笔者近日在永州祁阳市茅竹镇三家村调研走访时的感触。村民毛大爷高兴地说,几年前,这里空心房随处可见、生产生活垃圾到处乱丢、生活污水四处乱排,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村里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环境变好了,产业变强了,游客更多了,生活富裕了,全靠党的好政策。

三家村的蝶变,正是永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近年来,该市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具有永州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子,形成了“市有线、县有片、乡有点”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全市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县1个,省级全域推进镇6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0个。

1.突出高位推动,科学谋划美丽乡村建设。一是高规格领导。2016年,市里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永州市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2019年以来,市委书记严华、市长朱洪武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率领市委常委班子成员集体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专题调研。2020年6月,41名市级领导集中深入各自联系点调研指导,与镇、村两级共同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高起点规划。201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美丽乡村建设“1+15”文件,对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庄规划、住房建设和用地管理等具体工作提出系列指导意见;2018年印发《永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再次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农村水环境、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提升、后续管护机制等方面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进行了明确。先后编制了《永州市城镇体系总体规划(2001-2020)》《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并配套编制了相应的交通、水资源、生态旅游等行业专项规划;2019年,全面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编制任务,实现所有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2020年,完成89个“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三是高标准示范。深入开展市、县、乡三级美丽乡村联点共建,所有市级领导和县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带头参与,按照“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基本思路,坚持集约化、区域化发展,着力打造精品线路、示范片区,沿交通主干道、河道沿线梯次展开,2020年全市建设联点共建村401个,其中:市级层面42个,县级层面359个,祁阳市(原祁阳县)整市(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冷水滩区蔡市镇、零陵区富家桥镇、东安县大庙口镇、道县清塘镇、蓝山县毛俊镇等10个镇整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收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四是高频率督办。实行美丽乡村建设“一月一暗访通报、一季一评估排位、半年一小结、年终结总账”的考评激励机制。自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美丽乡村督查暗访21次,覆盖162个乡镇(街道)、1207个行政村,通报曝光并限期整改各类问题3015个,有力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2.突出产业支撑,不断增强乡村建设内生动能。一是产业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毗邻两广的区位优势,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大力发展“两茶一柑一菜一药”和“一县一特”产业,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柑橘优势产业进入国家财政重点扶持范围;蔬菜种植面积稳居全省第一,累计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33个,位居全省第一,蔬菜出口量连年保持占全省的95%以上;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4个、省级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4个;2020年新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项目43个,签约金额89.07亿元;主导产业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显著增强,祁阳市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周边20个美丽乡村建设,打造“1+20”示范区。二是产村融合水平不断提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市高度重视村级产业培育发展,以产带村,以村促产,全市共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8家。道县上关街道向阳村大力发展种植脐橙,2019年全村脐橙种植户31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5%,脐橙种植面积达7500多亩,产值4220余万元,占全村农业经济的90%,实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13元,比所在街道办事处人均可支配收入14700元高23%。三是产业品牌优势日益显现。大力实施“永州之野”农业公用品牌提升工程,通过“永州之野”市级农业公用品牌和“湘江源”蔬菜片区公用品牌建设引领,着力培育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零陵区南津渡街道香零山村充分发挥“香零烟雨”品牌效应,注册成立“香零山”蔬菜品牌,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港蔬菜基地建设,有力地促进村级经济发展。2020年全村蔬菜总产量突破1600万公斤,全村年人平纯收入超2.5万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38万元。

3.突出综合整治,着力补齐人居环境短板。一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行整镇整村连片推进、改水改厕治污一体实施、室内室外同步施工,落实“五统一”措施,落实首厕过关制和质量总承包制度,确保改厕标准不走样、质量能达标。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改厕96.65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7.58%。二是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全面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收运处理模式,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加快垃圾焚烧发电站、乡镇垃圾压缩中转站、村级垃圾收集点等硬件体系建设,引进中联重科等公司开展农村垃圾第三方治理,北部片区、南部片区垃圾焚烧发电站均已投入使用。全市新建乡镇垃圾压缩中转站83个,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垃圾治理率达到95.2%。宁远县被评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江华县、零陵区分别荣获2019年、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因地制宜治理农村污水,截至去年底,全市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44个,完成229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3.32%。三是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实施“空心房”整治行动,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拆除空心房2134.97万平米。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截至去年底,全市有2423个行政村达到绿色村庄标准,占比75.46%;全市累计安装农村路灯14.83万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自身特色,对乡村农房进行改造。冷水滩区蔡市集镇、仁山村,祁阳市潘市集镇、龙溪村,道县芒头寨村、宁远县下灌村等村镇通过风貌改造,面貌焕然一新。

4.突出城乡统筹,持续推进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一是着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市各级政府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乡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截至去年底,全市2586个行政村通自来水,占比82.8%,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达446.22万人,供水率达到80.82%;126.45万户农户用电得到保障,占比95.63%;25户100人以上的自然村全部通水泥(沥青)路;行政村光宽带覆盖率达到97%,自然村覆盖率为78.1%;所有行政村实现4G网络全覆盖,自然村4G网络覆盖率超92%。二是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全市农村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截至去年底,全市151个乡镇、3123个行政村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473所,乡村小规模学校954所;建设乡镇卫生院182所,村级卫生室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建设特困供养机构 132家,建成区域性中心敬老院10家。全市实现乡村“一门式”基层公共服务全覆盖,发布乡镇“一门式”服务事项清单73项,村级“一门式”服务事项清单45项,乡村基层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三是着力倡树文明乡风。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全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个,实践所124个 、实践站(点)1347个,所有行政村都建设了一个农家书屋、一个文化广场,培养了一支广场舞队伍,村民文娱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积极组织开展文明乡风建设年系列主题活动,全面推行“一约四会”制度,大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表彰,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每年推出一批国家和省级文明创建先进典型、好人典型、学雷锋志愿服务典型,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弘扬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转载、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河长生态网的观点和立场。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

时政资讯
更多
  1. 2022-12-09 大雪至 农事忙
河长资讯
更多
生态资讯
更多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0
×

购物车

商品名称 数量 产品单价 折扣 总计
金额总计:¥23立即结算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