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蒲县:聚力生态保护持续当好“两山”理论实践优等生时间:2021-06-05 编者按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近年来,山西省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为抓手,推动区域生态文明质量和水平提升,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鼓励地方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张鹏)近年来,蒲县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保护”纳入县委“463”思路目标、作为“六项重点”之一,高位部署、接续发力,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0年10月9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蒲县成功入选,并成为当年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 立足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的实际,蒲县始终把“山上治本”战略作为造林绿化的主基调,坚持治山、治水、治穷有机结合,大力实施“生态、产业、景观、兴林、护绿”五大工程。1998年以来,该县总结历年来植树造林的经验教训,在政策、资金、科技、机制、工程管理方面大胆创新,制定出台《蒲县造林绿化十五年规划》等一系列措施,先后实施了城区荒山绿化、通道绿化、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中日合作造林工程,特别是采取专业队施工,深挖掘垒石坑客土回填等技术,实现了土石过渡带、裸岩砂石地植树造林新突破,保证了林木成活率,使以往的荒山秃岭、不毛之地重新披上绿装,到2006年累计垒石坑植树39万株,创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世界纪录”。目前,垒石坑植树达到89万株,存活率98%以上。 林业发展只是蒲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党的十九大以来,该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中央、省、市部署要求,举全县之力,加快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有效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颁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修编)》(2019-2030),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范畴。累计投入8.1亿元,用于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新增造林面积15.8万亩,治理48处历史矿渣,淘汰整治“散乱污”企业60家,被列为“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县”,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作为黄河一级支流,全长134公里的昕水河发源于蒲县摩天岭,流域面积4326平方公里。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昕水河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蒲县段水质长时间为劣V类。为了有效改善水环境,蒲县坚决扛起昕水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的责任,于2017年9月在蒲城镇河西村苗圃园实施了昕水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这一工程利用昕水河自东向西千分之八的天然落差,在全省首家创新采用“垂直潜流+水平潜流”相结合的复合工艺,依靠纯物理净化方式,有效改善昕水河水质。据环境监测数据显示,该工程自2018年6月底投入运行以来,每年可削减昕水河化学需氧量112.52吨、氨氮50.59吨,有效降低了各项水污染物浓度,确保昕水河蒲县段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为推动黄河流域水生态好转、保护母亲河作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该县还将污水处理与生态修复、景观打造融为一体,提升综合治理效益,在人工湿地配套了绿化工程,种植了47万株芦苇、蒲苇、黄花鸢尾等植物,不仅有效提升了水质,而且涵养了水源,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持续修复吸引了成群结队的白鹭和黑鹳、野鸭栖息于此。 近年来,蒲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各项决策部署,探索形成全县上下合力抓生态环保的机制和氛围,全面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工程,大力营造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自然环境。以2020年为例,实施城区河道疏浚、常家湾河道生态治理、化乐段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源头治理大气污染,煤改电、煤改气、生物质锅炉“三管齐下”,5个乡镇启动镇区集中供暖,禁煤区散煤动态清零,城区优良天数348天,全市第一。统筹面源污染防治,治理煤矸石21处,秸秆还田3万亩,营造林2.2万亩。特别是探索建立县、乡、村,环长、路长、河长、林长“三级四长”抓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构建了大生态、大环保的工作格局,有效解决了突出环境问题。 隶属山中乡的山中村,下辖8个自然村,耕地面积4000余亩,总人口296户968人。村“两委”在实施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中,为8个自然村铺设了柏油路、硬化了巷道,使村内主干道硬化率、垃圾处理率、路灯安装率达到100%,整村绿化率达72%;实施核桃种植覆盖工程,全村核桃栽植达到10万余株,人均100株,成为全省核桃产业“一村一品”示范村。实施光伏发电项目,投资80万元实施100KW光伏发电项目,每年村集体收入13万余元;实施生态旅游项目,把蒲园生态农场、光伏发电、龙泉山庄和山中新村等旅游资源用绿色文化串起来,成功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时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山中村的“绿色银行”。 蒲县在持续推进造林绿化的同时,积极调整林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林,不仅让全县绿起来,更让广大农民富起来。在县域内各大垣面重点推开核桃标准化园区建设,目前,全县核桃发展到10.6万亩,人均1亩。全县核桃挂果面积达到6万亩,总产量424万斤,实现销售收入6700余万元,户均收入16700余元。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蒲县县委、县政府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一鼓作气、精准发力,全力创建“一个基地”“两个城市”“三个样板”,不断扩大“绿色优势”,树好“生态标杆”。 一个基地,就是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探索“两山”转化,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依托省级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初步实现交易额3000万元以上。设立蒲县“两山”股权投资基金,培育一批绿色转型企业、“两山”转化产品,把绿水青山建美、把金山银山做大。 两个城市,就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天然氧吧城市”。紧盯指标任务,对照“森林城市”40项指标、“天然氧吧”16项指标,特别关注含绿量、负氧离子含量等核心指标,认真梳理,强弱补短,同步创建。紧盯城市“覆绿”,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彩化财化行动,在城郊宜林荒山、裸露山体,大力发展连翘、梨果等经济林,全年营造林2万亩。因地制宜开展城区绿化、公路绿化、河道绿化、乡村绿化,拆迁补绿、见缝插绿,推动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5平米以上。紧盯空气质量提升,加强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O3)协同控制,严格道路和工地扬尘管控,集中开展城区汽修、印刷、喷涂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专项整治,完成农村清洁取暖改造2080户。 三个样板,一是创建昕水河全流域治理样板。引深工程治理,梯次建设沉沙降污拦水坝,完成城区河道治理一期、二期工程,新改建乡镇污水处理站4座。压实“河长制”责任,分段推进“清河行动”,降低内源污染;探索开展动植物修复,持续开展排污口、河道放牧专项整治,力争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到Ⅱ类标准,逐步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有鸟有虫、人水和谐”。二是创建煤矸石固体废弃物治理样板。加快卫蓝煤炭固废再利用项目投产,年消化煤矸石50万吨以上。积极引进“固废—轻骨料—装配式建筑材料”循环利用产业链项目,推动形成千万吨以上利用能力。完成剩余7处历史矿渣治理,实施矸石堆场景观绿化工程。推广矸石垫层生态恢复技术,坚决杜绝新的污染和安全问题。三是创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样板。对标最严标准,滚动实施重点工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变革,持续减肥减药,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地膜变废为宝“三个基本利用”,严格落实秸秆焚烧、烟花爆竹燃放、不可降解塑料“三个禁止”。启动垃圾分类工程,开工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厂。推动“公转铁”绿色运输,开工建设煤炭集运站,同步推进空中输煤管廊、物流配运项目建设。淘汰国Ⅲ以下存量营运柴油货车,加快公交、环卫等车辆清洁能源替代。 对于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蒲县来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和谐共生发展新路径,推动产业结构变“轻”、经济形态变“绿”、发展质量变“优”,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持续当好“两山”理论实践优等生的步伐依然坚定有力。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转载、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河长生态网的观点和立场。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