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垃圾“同居”,是你想要的吗?时间:2021-06-27 易拉罐、油漆桶、塑料、破布、死羊、死牦牛……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青藏公路沿线的五道梁附近,出现了一条长约200米、宽约20米的巨大露天垃圾带,对高原生态环境构成重大威胁。 其实可可西里出现垃圾带已经不是第一次,此前的2019年,就已有青藏公路沿线可可西里区域内的露天垃圾堆积问题的报道。随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了约400人的队伍,在青藏公路不冻泉、五道梁等地点,捡拾或填埋了大量的露天垃圾。然而,垃圾带问题再一次出现了。 屡禁不止的垃圾中央已经三令五申要对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加强保护,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拥有草原、湿地、森林等重要生态资源,但生态环境也十分脆弱,因此保护和修复任务艰巨。 (图源网络 可可西里) 近些年来,随着西部开发,青藏公路的车流量增加,出现高速增长态势,沿线的城市及集镇、居民聚集点都重新繁荣起来。藏区牧民们,在这些年也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生活方式,种种因素,造成了青藏公路沿线及青藏高原的垃圾问题,日益严峻。 其实面对垃圾问题,无外乎两个方面:‘防’(防止)和‘清’(清理),但仅靠这两点是无法完全根除“垃圾问题”的,最终还要依靠大家自觉的环保意识。 “环游世界”的垃圾其实垃圾污染问题不是我国专属,全世界都在面临这个问题,不仅陆地有垃圾污染,海洋也不可幸免。 前不久央视新闻发布了“2050年海洋塑料垃圾或将超过鱼类重量”的报道,这个结论并不是危言耸听。每年约10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去年超15亿个口罩流入海洋,需400多年才能分解;每年经各种途径入海的石油约600余万吨…… 也许我们无需等到2050年,现实早已给我们上了一课。2018年时根据发表在自然网站《科学报告》上一项为期三年的研究,就表明太平洋垃圾带(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GPGP),至少有7.9万吨的海洋塑料漂浮在面积约为16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它的面积大约是法国国土面积的3倍,是我们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毫无疑问,这些海洋垃圾还在增长中。 (图源海洋清理基金会 太平洋垃圾带的覆盖面积) 不论是陆地垃圾还是海洋垃圾,都可以随着洋流或海陆间循环四处蔓延。但这些看得见的垃圾仅是冰山一角,在我们看不见的海底可能有至少1400万吨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其重量可能是漂浮在海洋表面的塑料碎片的30多倍。 这些微塑料具有轻便、小粒径的特征,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大气环境中也存在数量较多的微塑料,同时微塑料可随着气溶胶干湿沉降等过程重新返回地面,所以即便是在偏远地区也能检测到微塑料。微塑料污染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垃圾污染,需要通过影响生态环境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微塑料更小颗粒的危害在于,它们可能被更大范围的生物体吸收,如果它们达到纳米尺度,它们就能穿透细胞膜进入器官,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总而言之,不管是无序乱丢的陆地垃圾还是通过海陆循环而成的海洋垃圾,只靠国家或社会层面‘防’(防止)和‘清’(清理)是永远无法根除的。唯有每个个体都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与减少一次用品的频率,从身边小事做起,给我们的地球一份希望,才有可能重新收获一个绿色家园。 向原创致敬。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或存在不实内容,请及时联系本网站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