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江苏如东:从负债百万到营收近千万 美丽乡村书写沧桑巨变时间:2021-06-25 十年前,江苏如东大豫镇巩王村还是个负债近百万的“贫困村”,这几年,该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如今,222省道穿村而过,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遍地开花,企业、个体工商户层出不穷。去年,村集体收入已经近1000万元。 调整产业结构,昔日土地变身“聚宝盆” 炎炎夏日,西兰花的收获季早已过去,但在巩王村的辛巴家庭农场里,土地并没有闲置,已经半人高的玉米秸秆遍布田间,绿叶油亮。农场主许波告诉记者:“再过三个月,专业的收割机就会在田间有序作业,将两米高的玉米秸秆割倒,粉碎成絮状再打包贮存,作为奶牛的冬季饲料。” 去年7月,许波看中了巩王村新建的高标准农田:“我们来来回回看过好多地方,这里环境好、设施好,土地连片,交通也方便。”承包的600亩农田,许波全部用来种植西兰花,成为村里最大的西兰花种植基地。“今年春季,西兰花的总产量达到了148万斤,每亩单产超过2000斤。” 对于巩王村的不少种植户来说,春、秋两季是西兰花的收获时节,那两季之间的夏天种什么?不断摸索之下,不少种植户选择了一种饲喂牛、羊等草食牲畜的玉米品种——青贮玉米,许波也不例外。“地里一半种植青贮玉米,还有一半用来秸秆还田。”许波的西兰花主要出口日本,销路不愁,青贮玉米也是与上海光明乳业合作的订单种植。“农闲”时候的青贮玉米每吨能卖出400元,亩均收益达到1200元。这种玉米全株青贮的方式,既衔接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最佳利用时间,又将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了最大化。 无独有偶,进入夏季,走进大豫镇杨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水果种植基地,鲜红欲滴的甜樱桃、金灿灿的枇杷吸引了不少顾客前来采摘。“去年试种的效果挺好的,今年就开始大面积种植,预计每亩地的效益在1万元左右。”基地负责人罗建萍告诉记者,果园流转的100多亩田地都是经过平整的高标准农田,土壤条件好、田间配套完备,为他们省了不少心。 近年来,巩王村的种植户们一改传统种植习惯,因地制宜发展西兰花、蚕豆、精品水果等高效经济作物,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示范引领、典型带动、资金扶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布局优质粮食和特色蔬菜种植基地。目前村里共有种植大户9名、农业企业2家、家庭农场8个,全村流转土地23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流转土地600亩,建成西兰花基地500亩,水稻基地300亩,水果和蔬菜基地300亩,高效经济作物的规模化种植,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蜕变”。 鼓励“打工经济”,拓宽就业转移“新路子” 1983年,施永兵投资10万元在大豫镇丁店街道创办现代电子器材厂,成为如东第一批个体工商户。2000年,企业注重向环保、绿色能源方向发展,开发了各种规格充电器、逆变器,成为国内最大的逆变器生产基地。近年来,施永兵成立南通斯明德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品牌逆变器远销南非等国。作为村里的龙头企业之一,企业有200多名员工为巩王村村民。目前,巩王村共有个体工商户280家,企业40家,形成了机械、纺织、建材、农业规模种植等产业集群。近年来,村里的企业大量招进本村的中老年劳动力,平均年纪50岁左右,月薪4000元到8000元之间。 除了通过扶持小微企业发展,解决中老年村民的就业问题,巩王村还帮助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1993年,倪思忠随着村里的工程队离开家乡,踏上了“北漂”之路,从原来每天40元的小工,到如今自己拥有一家注册资金达500万元的装饰公司,倪思忠的成功离不开当初村里鼓励劳务输出的策略。 口袋鼓起来,倪思忠不忘带着村民们一起致富:“现在,整个巩王村通过我的装饰公司在外务工的有100多人,他们一年最少能挣十多万元。”在村里,像倪思忠这样的人并不是少数。目前,巩王村总人口约6000人,其中三分之一的村民在外做装潢,号称“装潢村”。 近年来,巩王村“两委”结合实际情况,在劳务输出促进劳动力就业转移方面做“大文章”,实现贫困劳动者从自发输出向精准输出转变、从无序输出向有序输出转变、从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的“三个转变”。 厚植“绿色银行”,探索乡村振兴“新引擎” “路灯亮化这个事儿很有必要,我们赞成主干道由村里出资,各组小路由村民自愿出资,成熟一条补助一条的模式。”近日,巩王村就全村的路灯亮化工程召开村民组长会议,16组组长倪思龙代表小组发表了意见。他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大小事都要通过村民小组和老百姓商量,广泛收集民意。“村里要做什么?钱花到哪儿去了?老百姓都知道。”通过党员大会、村民组长会议等形式,村里的每一笔支出清清楚楚,为老百姓做的事儿实实在在。近年来,全村43个村民小组已经全部建成硬质路面,总长度达107.5公里,其中5个小组实现了路灯亮化。 路通了,人居环境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丁南河是巩王村的生态景观河,随着隆隆的机械声,负责管护的工作人员正手持割草机,忙着给河道两岸除草。陆忠法是天楹环保有限公司大豫分公司一片片长,去年6月开始,他带着4名工作人员,一同负责巩王村1条景观河、8条横河的长期管护工作。“现在的管护和以前不同,划分责任区后采取单位责任制,我们每天都要巡河,看看责任区内的河道有没有漂浮物、浮萍、垃圾,路边的杂草、秸秆也要及时清理。” 近年来,该村先后整治河道42条,修建泵站6座,新建泵站2座,新建桥梁19座,拆坝建涵66座,投资300万元建成丁南河生态景观河,全村骨干河道绿化面积达345亩,同时加强河道的日常管护。全面完成黑臭水体、畜禽粪污、南美白对虾等专项整治工作。如今,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美丽乡村入画而来。 “生长期遇上干燥天气,附近河道的水干净清澈,可以直接喷灌;雨季采摘的时候,田边这条水泥路也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还有田边的隔离带,有利于我们对西兰花品质的管控。”许波的家庭农场是出口蔬菜种植基地,对西兰花的生长环境要求比较高。“村里的水泥路修到了田头,极大地方便了前来采摘的客人。”罗建萍做的是采摘生意,交通便捷对她来说非常重要。 “梧桐引得凤来栖”。如今在巩王村,田成方、树成林、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格局逐步形成,绿色农产品销路广阔,生态乡村宜居宜业……吸引了不少农业规模种植的落户,绿水青山正转化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周雨霁 徐书影 朱海城 包玉龙 向原创致敬。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或存在不实内容,请及时联系本网站删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