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厚植红色沃土 河南桐柏描绘美丽乡村画卷时间:2021-06-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桐柏6月18日电(黄钰涵 王海波 阚力 李超庆)盛夏时节,鲜艳的月季在宽敞平坦的乡村道路边烂漫盛开,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碧叶连天的荷塘……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在河南省桐柏县这片红色沃土上铺开。 近日,“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河南桐柏县新集乡磨沟村与回龙乡榨楼村,聆听红色故事,探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 桐柏县新集乡磨沟村景色。 黄钰涵 摄 红色沃土上的美丽乡村新景象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桐柏县作为革命老区,曾是3个中央级、6个省级、9个地级党政军领导机构所在地,万余名党员群众在这里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 近年来,桐柏县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强化政策扶持和产业奖补,积极构建以茶、艾、食用菌等为主导,光伏扶贫、金融扶贫等相结合的“4+N”扶贫产业体系,并不断提升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等新的经济增长点。 ![]() 桐柏县新集乡磨沟村景色。 黄钰涵 摄 走在磨沟村的乡间道路上,路边的民宿小院里飘出饭菜香,青砖白墙与盛放的月季相映衬,一派宁静和谐的美丽乡村景象呈现在眼前。作为历史上红二十五军长征转战地,磨沟村不仅有绿水青山,还有红色革命基因。 ![]() 红军长征转战南阳展览馆一景。 黄钰涵 摄 据新集乡旅游联合党支部书记李东升介绍,近年来,磨沟村深入挖掘当年红二十五军转战南阳途经该村的红色历史文化内涵,建成了村级纪念红二十五军长征转战南阳展览馆,通过宝贵的历史资料展现红二十五军的英勇革命事迹。 李东升表示,磨沟村坚持高质量绿色发展与红色传承融合发展,在实现整村脱贫的基础上,把红色文化元素植入乡村旅游,探索出一条凸显生态魅力、富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 ![]() 桐柏县新集乡磨沟村景色。 黄钰涵 摄 轮椅上的脱贫户如何走出致富路? 位于桐柏县回龙乡东南的榨楼村,同样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浴血奋战和生活,现留存的中共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地就位于该村。 ![]() 榨楼村风貌。(航拍图) 李超庆 摄 ![]() 中共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地。 黄钰涵 摄 近年来,榨楼村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打响红色品牌,发展特色产业。在村中的一处农家院落中,坐在轮椅上的脱贫户王宝君接受了采访团的采访。 十五年前,王宝君开手扶拖拉机遭遇车祸,因脊柱受损造成下肢瘫痪。在治疗期间,王宝君几乎花光了家中积蓄,“那时候家里基本没什么收入,家里为我也付出了太多太多”,他回忆道。 一家的日子怎么过?残疾贫困户可以做什么?通过不断思考,王宝君想到了养殖增收的思路,他与村支书和帮扶干部沟通,帮扶干部帮助他寻找场地,寻求金融贷款支持。王宝君也通过自身的努力,一边实践一边自学,逐渐成为村里的养殖好手,走上了养殖致富路,“咱政府和村支部书记给了我很多的照顾”,王宝君笑着说。 榨楼村村支部书记王万军介绍,该村对贫困户实施“因户施策”帮扶,“根据每户的情况不同,政策也不一样,比如产业上缺少资金的,会有资金扶持小微贷款;缺技术的,会安排技术培训。” ![]() 村民王宝君介绍所种植的夏枯草。 李超庆 摄 在王宝君家院子里的一角,整齐堆放着夏枯草。王宝君表示,除了养殖以外,夏枯草种植也是其收入组成的一部分。 在回龙乡,以夏枯草、玄参、艾叶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覆盖了全乡90%的中药材种植户。王万军表示,“榨楼村群众种植的积极性也非常高,产量与效益非常可观。乡里有好几家收购夏枯草的合作社,农户只要种,不愁销售。”(完)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转载、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河长生态网的观点和立场。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