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我国首次发布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指导意见时间:2021-06-17 近日,生态环境部和中央文明办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回答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要做什么、如何做、怎么保障等问题。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钱勇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是国内首份专门针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的全国性行动指导文件,旨在引导、扩大公众参与,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实现“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同时也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钱勇说,“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将呈现出以降碳为重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等特点,未来2030年、2060年还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些目标都需要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人人都应行动起来,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我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已经历经若干“迭代”,尤其在年轻人中,已经从最早的植树种草、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到如今的助力低碳社区建设,走进校园支持环境教育、在自然保护区做公益等。当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强国目标内涵时,生态环境志愿又该做什么? 《意见》在“丰富内容形式”部分明确规定,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包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宣讲、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生态环境社会监督、绿色低碳实践参与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五个方面。 ![]() 除了传统的科普、低碳实践外,《意见》还提到,组织志愿者依法有序参与监督、举报和曝光各类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发环境事件、环境违法行为及影响公众健康的行为等。 钱勇说,这也是我国首次明确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这些提示为各地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具体参考,有利于引导各地根据当地实际确定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重点工作内容和形式,制定实施计划,设计质量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的志愿服务项目,形成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品牌。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有一定的专业“门槛”,如何既发挥专业人士的特长,又动员广泛的群众参与,《意见》专门设立“加强队伍建设”版块。 钱勇说,《意见》从“动员整合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和“发展培育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两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要在广泛动员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加入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行列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优秀人才和公众人物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和职工等重点人群发挥优势和特长,形成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专业力量。 2020年,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曾向社会公开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过去一年曾参与过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参与频率多为1~2次,参与的活动类型多为具体行动类和宣传教育类。 受访者也表示,阻碍公众参与环保志愿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时间地点不方便、难以获取信息和活动组织培训不规范。 此次发布的《意见》则明确提出,要健全和细化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制度机制,尤其是完善志愿服务管理,包括“鼓励各地建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库,发挥典型项目的示范带动效应”“ 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提供场所和便利条件”“ 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培训体系”等。 钱勇说,制度化、常态化是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意见》明确的培训机制、奖励机制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引导各地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制度,转变工作方式,提升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的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 钱勇说,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涉及多个部门、多类资源,很多工作都离不开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因此,《意见》强调要坚持统筹推进,加强跨部门的交流沟通,逐步建立由生态环境部门与文明办牵头,民政、教育、共青团、妇联及相关单位参与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协同工作机制,联合制定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推进方案,明确合作内容和方式,共同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6月4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转载、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河长生态网的观点和立场。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