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良好生态保障。
锦绣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科学绿化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设绿水青山的内在要求,是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多年来,大规模国土绿化一直在推进,并且逐渐走上符合自然规律和国情地情的科学绿化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深入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国每年造林面积都在1亿亩以上,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通过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森林蓄积量提高到175.6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稳居全球第一,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10.1%提高到41.11%,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3.45平方米提高到14.8平方米,城乡人居环境总体上实现了由黄到绿、由绿到美的转变。回望过往,我国植树造林取得显著成果,为“十四五”时期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动全民义务植树行动优化提升夯实了基础,增添了力量。
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需要政策引领实施、全民支持参与,也离不开科学行动。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环境差异明显。尽管我国绿化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现实中一些地方没有充分考虑土壤和气候等条件,在保证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和存活率上效果不好,比如,有的种树不对地儿,该种灌木的地方种了乔木,造林成效不佳;还有个别地方重植树、轻管树、不护树,林木质量不高,等等。从国土绿化这个大概念来讲,更需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谋划、用科学的理念进行指导、用科学的技术进行管理,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之路。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国土绿化事业发展格局,强化科学造林,将增绿增质增效作为植树造林绿化的主攻方向,提升绿化质量,如此才能让生态状况根本好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对此,《指导意见》明确了科学绿化的工作原则,提出了14条工作和保障措施,这将为建设美丽中国注入强劲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开展林草植被建设,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坚持规划引领、顶层谋划,合理布局绿化空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绿,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坚持节约优先、量力而行,统筹考虑生态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数量和质量并重,节俭务实开展国土绿化,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必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作者:北鸣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转载、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河长生态网的观点和立场。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