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安徽省生态环境交出亮眼“成绩单”时间:2021-06-07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吴晓光) 6月3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贺泽群、副厅长项磊介绍2020年安徽省生态环境状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武潇主持发布会。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贺泽群发布新闻 贺泽群介绍,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记总书记“把好山好水保护好”“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殷殷嘱托,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明显改善。 2020年,安徽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升幅居全国第3位、长三角第1位;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降幅居全国第7位、长三角第2位;国考断面实现劣Ⅴ类清零,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创国家考核以来最好水平。在全省经济发展稳定向好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厚植了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在大气环境质量方面,2020年,安徽全省PM2.5和PM10年均浓度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16个设区市重度污染天数累计为38天,同比下降45.7%。全省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2.9%,同比上升11.1个百分点。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和黄山5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其中黄山市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中保持第5位。 新闻发布会现场 在水环境质量方面,2020年,安徽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状况为良好,监测的136条河流、37个湖泊水库共32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中,Ⅰ~Ⅲ类水质断面(点位)占76.3%,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断面(点位),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 同时,16个设区市43个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中(地表水水源地27个、地下水水源地16个),除亳州市地下水水源地因地质原因氟化物超标外,其余15个设区市达标率均为100%。9个县级市和52个县城所在镇(含黄山市黄山区和徽州区)的73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中(地表水水源地60个、地下水水源地13个),水源地个数达标比例为90.4%,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 贺泽群说,2020年,安徽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创新工作亮点纷呈。新安江生态补偿入选全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创新40案例”,创建了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省生态环境厅连续2年位居省直单位信访考核第一名,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首超九成。 ‘十三五’以来,安徽扎实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全省共有1市10县(市、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宣城市、绩溪县、金寨县、芜湖县、岳西县、宣州区、当涂县、潜山县、太湖县、石台县、宁国市);4县(市、区)(旌德县、岳西县、芜湖市湾沚区,霍山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贺泽群表示,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将以出台“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纵深推进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以降碳为总抓手,减污降碳协同发力;协同推进长三角生态环境共同保护为重点工作。 接下来,就是要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多举措开展碧水保卫战,强化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目标管理,确保国家考核目标的顺利完成,消除劣V类水体。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推进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等重大工程,协同建设淮河(安徽)生态经济带。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严格污染地块用途管制,强化固体废物专项整治,稳步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和创建工作。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此外,安徽将努力为中部地区实现绿色崛起、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做出贡献,合力构建全方位的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加强大气、水、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控。并对标对表“杭嘉湖”,打造长三角“白菜心”。强化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四大生态廊道、“一地六县”合作区等建设,协同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换机制。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转载、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河长生态网的观点和立场。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