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资讯 >>生态头条 >> 表决通过!北京生态涵养区高质量发展添法治保障
生态资讯
更多
详细内容

表决通过!北京生态涵养区高质量发展添法治保障

时间:2021-04-19     【转载】   阅读

你知道哪里是北京的大氧吧、后花园吗?

没错!就是生态涵养区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五区的全域和昌平、房山两区的山区,TA们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全市约80%的林木资源、60%的水资源、65%的湿地、95%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均位于该区域,在本市空间布局中处于压轴位置,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4月16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今年6月5日起正式施行,为生态涵养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在随即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农村办,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财政局等部门共同解读《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李素芳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生态涵养区

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有“法”可依

《条例》立法采用提前介入、专班推进、“双组长”制调研起草机制。由11个单位参加的立法起草专班,深入生态涵养区7个区30多个乡镇村调研,广泛听取市、区、乡镇人大代表,基层干部和群众意见。

2019年9月,调研论证起草工作启动;

2020年4月,立法工作专班成立,起草工作积极推进;

2020年9月21日,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正式提交《条例(草案)》议案;

2020年9月23日,经市人大常委会一审通过;

2020年11月25日,经市人大常委会二审通过;

2021年4月15-16日,市人大常委会三审,表决通过《条例》,定于6月5日(世界环境日)起施行。

《条例》是一部首都特色比较鲜明、推动实际问题解决的区域综合性立法。共6章55条,分为总则、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保障措施、法律责任、附则,主要规定四个方面的内容

“建设好保护好绿水青山”

▲平谷区镇罗营镇

《条例》提出,要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和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监测评价等制度,强化对森林、水、土壤等自然资源要素保护,尤其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理作出明确规定,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同时,《条例》指出,生态涵养区要严控建设规模,通过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城乡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和集约高效利用水平,确保生态涵养区生态空间只增不减、土地开发强度只降不升。

“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门头沟区精品民宿

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条例》提出,本市鼓励和引导生态旅游、精品民宿、森林康养、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智慧物流、数字经济、科创智能等适宜生态涵养区的新兴业态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的项目和企业总部等在生态涵养区集中建设区落地。

生态涵养区还将迎来“智囊团”。本市将建立健全专家咨询机制,组织对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战略、政策、规划、措施等重大事项开展咨询,同时,推动高等院校向生态涵养区布局,鼓励和引导教育、医疗、科技、金融等各类专业人才向生态涵养区流动。

“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吃亏”

▲怀柔区、东城区协作共建雁栖河城市生态廊道(效果图)

《条例》规定,完善涵盖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生态涵养区综合性、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此外,《条例》对平原城区和生态涵养区“牵手结对”进行了明确规定,提出,本市建立生态涵养区与其他区区政府结对协作机制,通过给予财政资金、承接功能疏解、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交流干部人才等多种方式,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

▲延庆区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

《条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针对各相关区反映较为集中,问题比较突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领域,强化了相关制度要求:制定生态涵养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开展生态修复;采取恢复植被、土地复垦等措施,推进矿山科学修复。

同时,《条例》鼓励运用生态方式开展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比如,倡导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物理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动农业废弃物、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支持因地制宜开展村庄污水收集处理,鼓励采用生态方式处理污水等。

多措并举

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北京样板

2018年,北京市制定《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经过两年多实践,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森林、水、土壤和空气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改善,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密云水库

随着《条例》出台,创新政策固化为法定规则,生动经验凝练成长期制度。北京市将如何在新的法治化轨道上,推动生态涵养区高质量发展?

发布会上,李素芳就此回答记者提问

生态涵养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市民的后花园。《条例》的出台,是北京市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制度创新,也为生态涵养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我们将坚决抓好《条例》施行,把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更好地协调起来,让生态涵养区更具吸引力,努力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示范和样板。下一步,将重点抓好4方面的工作:

抓统筹协调

落实法定职责,对标对表《条例》目标要求,牵头制定年度任务计划,完善协调调度机制,优化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在转移支付、政府投资、市场引导等方面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开创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新局面。

抓政策保障

保持政府投资力度不减、效率提升,持续加大对生态涵养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弱项的支持力度,夯实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基础。聚焦生态保护补偿这一重要制度创新,逐步完善以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为主体的补偿机制,进一步提高补偿成效,切实做到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吃亏。

抓结对协作

深化平原区与生态涵养区“7+7”结对协作机制,推动结对协作下沉(目前平原区的45个街道(乡镇)与生态涵养区的乡镇(街道)结对,77家企业与生态涵养区的乡镇、村庄结对,比如开发区的京东集团与平谷区的峪口镇、朝阳区的京客隆公司与密云区石城镇的西湾子村建立了结对协作关系),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大协作格局,不断增强结对区“双向造血”能力,更好地促进区域协调、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抓绿色产业

绿色产业发展是增强生态涵养区内生动力的关键要素,下一步,将结合生态涵养区资源禀赋,加强产业政策集成和引导,进一步明确“正面清单”,大力推动特色农林业、生态旅游、精品民宿、森林康养、数字经济、科创智能等业态发展,利用好世园会、冬奥会等重大活动、重大项目带来的发展机遇,推动生态涵养区走出一条特色化、品牌化、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撰文/刘娟 编辑/刘洋

视频来源于北京卫视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0
×

购物车

商品名称 数量 产品单价 折扣 总计
金额总计:¥23立即结算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