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亩土壤修复背后的金融之手

2022-03-01


(上接01版)



养肥了自家的地,还有保险来买单?周边不少种植养殖大户听说了罗家海的“新鲜事”,纷纷前来他的基地“取经”,跃跃欲试。



保险企业



创新保险服务机制,金融杠杆撬动“正向激励”



“与其他政策性农业保险不同,耕地地力指数保险将保险模式由过去传统的受灾赔付转变为‘正向激励’,是保险服务机制的创新。”锦泰保险宜宾中心支公司相关负责人任智勇一语道出了其中的“奥妙”。



保险如何和地力挂钩?记者从现场了解到,这款保险每亩保费120元,其中政府财政补助80%,业主承担剩下的20%。而投保后的3年内,每年经过第三方公司对土地的有机质含量进行检测以判断地力情况,一旦地力条件得到提升,就会触发保险补偿,每亩最高可达1500元。



“我们还配套提供相应的地力提升技术、农资服务,帮助业主对接农业专家、农资供应的渠道,切实帮助地力提升。”任智勇坦言,首张100亩的保单,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珍贵的实验。为此,工作人员时常下到田间地头,与业主沟通需求。



在任智勇看来,这款保险不仅可以鼓励农户积极参与耕地地力保护工作,在耕地保护和土壤修复的时代背景下,其应用空间十分广阔。“我们将加强与试点地区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稳步推进试点工作,争取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推广耕地地力指数保险试点范围。”任智勇说。



政府



整合多方力量,落实“藏粮于地”



“我们村的传统产业是油樟,但油樟市场行情波动大,农户收入常常不稳定,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民东社区村“第一书记”胡绍科2018年便来到这里,他一路见证着村上近年来发生的变化。



在其中一个山头,罗家海的茶缘牧业有限公司修建的有机肥加工厂居高临下,周围则是修整后的茶园和耕地。除了供自己的基地使用,这里生产的有机肥还可以通过管道,覆盖全村近2000亩的耕地。



如何抓住这棵“大树”,积极推进种养循环,发展茶叶和粮油作物,让村上更多的种植户搭上便车?“首单100亩的尝试,在村里开了一个好头。”胡绍科说。



眼下,一个新的机遇又来到了民东社区村眼前。据翠屏区农业农村局农经站站长廖华介绍,随着全区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一个2000亩的园区规划落定民东。这让此次尝试投保的100亩耕地,在这片广阔的热土上愈发引人瞩目。



“发展现代农业,耕地质量是基础。”廖华认为,种养循环模式与耕地地力指数保险的结合,将为推进当地产业经济发展,贯彻“藏粮于地”战略提供重要动力。



“等这片茶山起来了,还可以发展采摘体验、乡村旅游……”看着眼前规整一新的土地,胡绍科满眼期待。

向原创致敬。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或存在不实内容,请及时联系本网站删除。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新闻焦点
  • 热点视频
  • 供应链
  • 留言爆料
  •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