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家书融入青年教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张成凤
价值观对一个国家来说,是精神之“维”、行动之“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红色家书是革命历史时期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间隙,书写的一封封充满思念、激情与爱情的书信,是先烈们革命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积累的宝贵财富,是老一辈革命党人的思想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凝聚而成的价值观,体现了家书作者的个人思想、社会追求与建设美好国家的希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有统一性。将红色家书作为新时代涵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对青年继承弘扬红色文化、筑牢理想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教学模式 让教师“有法教”
时代变迁,而家书文化却历久弥新,红色家书的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成为教师可以灵活运用的鲜活“教材”。课堂教学是学校培养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将红色家书融入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将坚守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与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相结合,在课堂讲授中将“以情感人”与“以理服人”相结合,实现教师授课“有法教”。
一是将红色家书内容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创新教学内容上下功夫。红色家书是具有历史见证价值的红色教育资源,家书内容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师在思政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红色家书内容引入课堂,充分挖掘红色家书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的素材,展示家书作者的榜样力量,同时可以通过品读红色家书、讲好红色家书故事等形式开展家书文化讨论专题活动,提升青年学习参与度,增强课堂师生互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理有据”,增强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二是将红色家书引入其他课程,在创新课程思政上下功夫。红色家书蕴含着家书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厚重的爱国情怀,在学校开设的其他课程中,要深入挖掘与课程相通相融的课程思政元素,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让青年感受家书作者诚实、守信、仁义、修身的道德情操。
坚守教育阵地 让青年思想“有所获”
网络、家庭、学校都是红色家书融入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要筑牢这三块阵地,积极发挥育人作用。
一是坚守网络教育阵地,以网络建设引领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打造“互联网+红色家书”的传播平台,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红色家书宣传教育。例如,鼓励青年以观看或者拍摄微电影、微视频等形式宣传、体验家书文化,促进青年在家书文化受教者与施教者双重身份之间转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互动性与感召力。开设红色家书专栏,以“朗读者”的形式开展活动,以“听你讲,我来传;你来讲,我来悟”的思路,吸引青年参与家书品悟活动,将家书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让青年在“学、讲、悟”过程中,提高“思、辨、行”的能力,实现思想上“有所获”。
二是夯实家庭教育阵地,以家风建设启蒙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每一个青少年都有一个英雄的梦想,家庭教育中,将家书作者的故事讲给青少年,就会在他们心中播下一颗“红色的种子”,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英雄崇高感与神圣感的熏陶,会潜意识以家书作者为榜样,从而使红色基因在思想上生根发芽、不断成长。另外,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长也要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实现启蒙上“有所感”。
三是用活校园文化阵地,以文化滋养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可以开辟红色家书长廊,营造家书文化氛围,让青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家书文化熏陶;还可以以学校艺术文化活动为载体,打造家书文化精品活动,让青年感受家书文化的魅力,深切体悟家书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坚贞的理想情怀,增强家书文化教育的说服力与感召力,实现滋养上“有所得”。
教育协同育人 让教育效果“有所固”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把青年人才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实施综合教育的结果。家庭、学校与社会要积极联动,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以和谐育人巩固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学校要积极发挥纽带作用,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的三方协同育人体系,在进一步凝聚青年价值共识上下功夫。例如,将优良的家风教育经验在校园内传播,将家书后人、家书整理作者请进学校,与青年面对面开展活动,凝聚巩固青年价值共识,坚定青年的理想信仰之心,提升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动力”。
二是社区要积极发挥环境育人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治安、文化环境,在进一步深化青年的价值认知上下功夫。社区可以通过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建设红色文化广场等形式,将家书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融入社区文化,更加贴近青年,陶冶青年情操,引导青年从认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到行动的自觉,提升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力”。
编辑:河南日报理论部
向原创致敬。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或存在不实内容,请及时联系本网站删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