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教育 >>默认分类 >> 傳承紅色基因 激發使命擔當
详细内容

傳承紅色基因 激發使命擔當

时间:2021-07-21     【转载】   阅读

原標題:傳承紅色基因 激發使命擔當

立志民族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我們黨走過百年非凡歷程,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為黨的初心啟航地、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出地、科技創新策源地,楊浦不負信任與重托,錨定奮斗目標、把握歷史主動,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以各項工作再創新高加快推動楊浦發展再創新的輝煌。

共同傳承黨的初心啟航地的紅色基因。楊浦是中國近代工業發展最早、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周恩來、鄧小平從這裡踏上追尋真理、救國救民的道路,毛澤東、陳獨秀在這裡傳播馬克思主義和革命理論,黨領導的第一個工會、上海工人最早的團支部在這裡誕生,《義勇軍進行曲》從這裡唱響。全區現有各類紅色遺址、舊址、紀念設施多達74處,每一條街巷、每一個角落都承載著紅色記憶、飽含著紅色基因。邁上新征程,要用足用好紅色資源,切實講好黨的故事,講好楊浦故事,在重溫歷史中蕩滌初心,在追憶先烈中見賢思齊,在傳承血脈中激勵擔當。要傳承如山一般的信仰,教育引導廣大黨員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增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定力,特別是深刻感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偉力,做到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自覺用其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要傳承如鐵一般的信念,教育引導廣大黨員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將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始終胸懷“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看清形勢、看准趨勢、看透局勢,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自覺做負重前行的人、披星戴月的人、鞠躬盡瘁的人。要傳承如磐一般的信心。走過百年風雨,創造人間奇跡,我們有底氣用勝利告慰先烈:社會主義沒有辜負中國。我們有信心讓歷史告訴未來:中國不會辜負社會主義。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堅持高站位、秉持高質量、保持高士氣,隻爭朝夕、大干快上,不斷將規劃藍圖變為美好現實、將美好願景變為壯麗圖景。

共同繪就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出地的生動畫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都是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長期以來,一代代黨員干部懷著對這片土地的似火熱情,懷著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民的似水深情,把“工業楊浦”變成了“創新楊浦”、把“工業鏽帶”變成了“生活秀帶”、把“陌鄰家園”變成了“睦鄰家園”。要將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將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作為最根本的遵循,將建設人民城市當作最本質的工作,將人民城市繪成楊浦最靚麗的底色,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以更大力度解民憂。要始終把群眾的痛點作為工作的發力點,把群眾的需求作為工作的追求,充分發揚釘釘子精神,用心用情用力把每件事抓緊、抓實、抓到位。無論是抗擊疫情、舊改決戰這樣群眾高度關注的“大事”,還是“三微”治理、交通停車這樣群眾枝葉關情的“小事”,都要當成天大的事、辦成滿意的事、變成自己的事。要充分發揮區域化黨建聯建的聯系群眾優勢,深入一線、主動連線、永不掉線,在城區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上見精神、見溫度、見黨性。用更實舉措謀民利。人民城市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鮮活的理念、具體的方法,本質上就是要讓人更好地融入城市、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著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優的服務供給。無論是搶抓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重大機遇,打造差異化、個性化的數字應用場景布局,還是加快建設生活秀帶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世界會客廳”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區等,都要提升工作的主動性,及早布局、加速跳變。要充分發揮區域化黨建聯建的智力密集優勢,高水平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打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城區環境,讓來者心動、觀者心悅、居者心怡。在更大范圍聚民智。我們黨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要匯集人民的非凡智慧,激發人民的磅礡力量。無論是專家學者、代表委員的意見,還是基層群眾、草根達人的想法,都要搭建平台、拓寬渠道,幫助群眾把“想法”變成“辦法”,把“金點子”變成“金鑰匙”。要充分發揮區域化黨建聯建的組織優勢,深化拓展“一線工作法”,充分發揮“三師三顧問”、“人民實事人民定”、人民建議征集等制度和平台作用,更好地拜人民為師、讓人民作主,加快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共同擔當科技創新策源地的重要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這些年來,科創雙創已經成為楊浦最響亮的品牌、最生動的實踐。要繼續以創新為使命、視創新如生命,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的增長極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的創新源,把創新之火燒得更旺,讓發展動力變得更強。進一步激發創新策源能力。高校集聚優勢始終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底氣和動力。要進一步強化“三區聯動、黨建聯建”對創新創業創造的驅動功能,加快實現校區園區化、園區社區化、三區一體化,打造創新創業的福地、智慧智能的高地。要全力支持大學科技園優化功能布局,提高創新服務和承載能力,助力高校、科研院所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更多原創性、突破性的重大成果。要進一步推動區校聯動、區企聯手,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孵化產業化,讓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實現更多“從0到1”、“從1到100”的激動人心的跨越。進一步激蕩創新主體活力。創新鏈產業鏈融合,關鍵是要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增強企業創新動力。要進一步強化“三區聯動、黨建聯建”對企業發展的服務功能,做到企業發展到哪裡黨的建設就跟進到哪裡,把黨建延伸到城市發展最活躍的經絡上。進一步深化“四個就地”,確保對企業運行中各類征兆第一時間“問診”,對企業各種訴求建議第一時間“接診”,對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第一時間“會診”,切實當好服務企業的“金牌店小二”。要進一步發揮新時代上海互聯網企業黨建創新實踐基地作用,聚焦在線新經濟、現代設計、智能制造等重點產業,加快培育一批發展前景好、成長性高的“專、精、特、新”企業,當好服務企業的“戰略合伙人”。進一步激揚創新生態魅力。城市活力的源泉在於矢志創新、不斷創造,迸發無窮的創造力、展現無限的可能性。要進一步強化“三區聯動、黨建聯建”對創新文化、創新生態的培育功能,為各路英才創造更加宜居、宜業、宜創的環境。進一步以黨建凝聚人才,努力打造更大舞台供人才施展抱負、營造更優環境讓人才交流思想、創造更好條件使人才安居樂業,讓各路人才發自內心地認同楊浦、向往楊浦、投身楊浦。進一步彰顯鼓勵創新、支持創新、尊重創新、包容創新的文明氣質,做大創新“朋友圈”、強化創新“引力場”,讓人們沒來就向往、來了就喜歡、住下就宣傳。

(作者系上海市楊浦區委書記)


向原创致敬。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或存在不实内容,请及时联系本网站删除。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0
×

购物车

商品名称 数量 产品单价 折扣 总计
金额总计:¥23立即结算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