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生态文化源远流长时间:2021-06-18 初夏,从江县岜沙苗寨古树成荫,满目苍翠,鸟鸣声声,空气清新湿润。 岜沙,苗语意为“草木繁多的地方”。 在岜沙,每出生一个孩子,父母都要为其种上一棵“生命树”苗,并精心护理“生命树”成长。到这个人死后,其子孙就砍下这棵“生命树”做成棺木装饰下葬,然后在墓穴上种下一棵树,表示逝者永生,这一对大自然充满敬畏的丧葬习俗形成了岜沙独特的“树葬文化”。 在岜沙,树文化无处不在。岜沙人头上蓄留的发髻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着美丽的树皮。 “茫茫的森林保护了岜沙祖先,是树木让岜沙人得以生存繁衍。”因此,岜沙人自古以来敬树和护树,祖先制定了十分严厉的寨规:乱砍伐一棵树木要罚“三个120”,即120斤猪肉、120斤米、120斤酒,供全寨人食用,以儆效尤。 正是岜沙人这种“敬畏自然”“自然崇拜”的生态理念和朴实的生活方式,孕育、养护出苍翠茂密的森林,岜沙苗寨曾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称号。如今,岜沙苗寨森林覆盖率达93.4%。 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岜沙不是个例。在侗族地区,自古传唱“江山是主,人是客”“山上没有树,万物要哭诉”,告诉族人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在苗族地区,凡生长在寨子周围的大树、巨石等,都不准乱砍乱动,在苗族人看来,万物皆有灵;在布依族地区,村村寨寨都有护寨树和风水林,人们世代加以保护,布依族杀牛祭山神,认为山神可以保佑人畜平安,风调雨顺,农业丰收…… 贵州乡土社会中,何以拥有如此多的“生态智慧”? “早期狩猎采集时期的人类,都有强烈的‘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必须仰仗大自然才能生存’的认识,有所谓‘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等心态和行为。” 文化学者顾久说,“贵州的少数民族,长时段地生存在农耕文明之中,当然具有更多的‘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的心态和习俗。” 顾久称,后来进入农业社会,依然尊奉自然、环境,如儒家把这种原初的意识和行为理性化了——如“天人合一”等。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转载、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河长生态网的观点和立场。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