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当排头兵,广州下半年乡村振兴工作将这样做时间:2021-08-04 在8月4日举办的广州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委农办常务副主任朱文健透露,下半年,广州将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力争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以上,农村人居环境更美、发展活力更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 七大行动助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规划布局,广州重点实施七大行动。 1.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行动。新增建设提升2万亩高标准农田,深入推进“零弃耕”行动,全力以赴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力争蔬菜自给率继续保持100%,水产品、花卉(盆景)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 2.现代种业发展行动。谋划种业三年行动计划,组建特色育种团队,大力开展优质特色新品种选育及生物育种技术攻关,加快培育具有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穗”字号特色种业品牌,打造广州现代种业新格局。 3.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行动。以打造国家级产业园为目标,以调结构、扩规模、抓龙头、创品牌、全链条、增效益为主攻方向,依托产业园打造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和田园综合体。谋划新一轮产业园建设,进一步扩大产业集群效应。 4.农业科技创新行动。加快市农业农村科学院等科创平台建设,发挥广州科技资源聚集优势,加强绿色农业、高效养殖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转化,新建一批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园区。 5.品牌建设行动。加大对“三品一标”及知名农产品品牌的政策倾斜和奖励力度,重点提升荔枝、花卉等精品区域公用品牌,擦亮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品牌,继续保持“粤字号”农业品牌数量位于全省前列。 6.产业链提升行动。实施都市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以荔枝、畜牧、渔业为重点建立“链长制”,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每个主要涉农区建有一条特色示范产业链。 7.美丽经济提升行动。以旅游、康养等乡村美丽经济为重点,加快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利用“城中田”建设城市农业公园,力争年底前实现15家以上开园,为市民提供更广阔的休闲生活空间,提升城市品质。 护航乡村建设,启动“新乡村示范带”建设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为重点,广州将深入开展四项工作。 1.启动“新乡村示范带”建设。每个区主要涉农镇创建2条以上(涉农街1条)长10公里、覆盖3个行政村、2000户农户新乡村示范带,推动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2.实施“强镇兴村”行动。从今年起连续3年,市本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3.643亿元补助资金,以19个北部地区欠发达镇街为重点实施强镇兴村行动,补齐发展短板和弱项,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推进全市镇村高质量发展。 3.深入推进“五美”专项行动。打好村庄清洁战役,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专项行动,开展黑臭水体、“厕所革命”“三线”等重点工作查漏补缺,巩固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创建和“五个美丽”行动成效,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4.高质量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推进白云、从化、增城等区30条行政村供水设施改造工作,进一步提高水质达标率。加快推动“四好农村路”向自然村内延伸。推进农村电网智能化升级,逐步提高农村千兆光纤和5G网络覆盖率。 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位 广州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1.强化乡村人才激励保障措施。完善城乡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引导教育、卫生、农业科技工作者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在重大人才项目、工资待遇、职级晋升等方面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完善农村就业创业支持服务体系,加强人才驿站、人才服务站等平台建设。 2.优化乡村人才评价体系。开展“乡村工匠”职称评审工作,完善技能技艺类、经营管理类、生产应用类等涉农专业评审规则。推行培训合格证书制度,探索开展涉农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工作。 3.强化乡村本土人才培育。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600名。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羊城行动,帮助农民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创业。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点状供地” 广州以改革赋能推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1.抓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验。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等8项改革举措在广清接合片区落实落细。 2.抓好农村综合改革。优化土地供给机制,深入推进“点状供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保障分散布局的乡村产业实际用地需求。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年底前全面完成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工作,不断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资产股份各项权能。 3.抓好乡村治理。深入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提升行动,开展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以点带面提升乡村善治水平。 4.抓好乡村公共服务。加快在涉农区村卫生站全面推广“一元钱看病”模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辐射延伸,健全区镇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文艺创作,加强优秀文化产品在乡村的供给与传播。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傅鹏 【实习生】孙文禧 【作者】 傅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向原创致敬。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或存在不实内容,请及时联系本网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