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气污染防治用上高科技时间:2021-07-17 南太湖新区生态环境分局两名工作人员日前在浙江鑫达医院忙碌着,他们正在商量着安装一个白色铁皮箱。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白色铁皮箱是空气质量监测微站,用于监测周边1公里范围内的空气质量。 据介绍,今年,南太湖新区以两座大气监测国控站点为圆心,又投资215万元,布控30个空气质量监测微站,鑫达医院是第29个,其他微站均安装在学校、社区等处的楼顶以及天网杆等位置。 “这些微站,能将数据及时反馈到大气网格化动态监测系统上。”南太湖新区生态环境分局污染防治科科长裘剑平说,“这些微站对空气质量细微的变化嗅觉很灵敏,待所有微站建设完毕,并构建起完整的动态监测体系统,环保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了解空气指数。” 据介绍,目前,国控点的力量只是监测实时的大气污染物,对于应对突发的环境污染还无法做到大面积覆盖。这些微站则按网格划定,范围大、密度高,24小时无间断实时监控,微站监测数据还可以与国控站数据进行实时比对,可及时发现数据异常点位,便于第一时间查出大气污染来源,为新区环境污染防治提供更及时和有效的决策支持。 除了设立空气质量监测微站,另一项高科技产品——无人机,也被新区运用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守卫蓝天实现了“空地一体”。两年多来,无人机巡航已经是新区环保工作人员日常开展大气监测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 “这个位置再飞过去一点,监测数据,拍照取证。”近日,南太湖新区生态环境分局的几名工作人员来到龙溪街道敢山路附近,进行无人机巡航监测和拍摄作业。工作人员熟练地操纵着无人机飞上60多米的空中,实时传输的画面当即在工作人员手中的监控仪屏幕中呈现,工作人员可以清晰地看到镜头下的空气数据情况。不到30分钟,无人机就“扫”过了半径5公里的区域。 记者了解到,自从使用无人机以后,南太湖新区生态环境分局不间断对新区环境进行地毯式扫描。今年1至5月,已巡航880公里,锁定扬尘污染源头5处,发现问题点位7个,均已进行了现场排查与整改。 此外,新区运用移动走航车开展走航17次、行程近900公里,共发现污染隐患点位7个,均第一时间进行查处整改,实现了人防、技防一起织就天罗地网。 【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