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资讯 >>生态文化 >> 对,这就是天门!——六盘水唯一之“全国生态文化村”素描
生态资讯
更多
详细内容

对,这就是天门!——六盘水唯一之“全国生态文化村”素描

时间:2021-07-13     【转载】   阅读

木制的吊脚楼,绿荫中错落分布,布依语呢喃回荡其间;古朴的青石板路,弯弯曲曲绕向各户;遮天蔽日的千年古榕树,轻烟薄雾萦绕,神秘而宁静……初夏时节,走进“全国生态文化村”水城区花戛乡天门村,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俯拾皆是,沁人心脾。

近日,2020年“全国生态文化村”名单公布,贵州有7个村入选,天门村是六盘水唯一。

翻开百度词条,“全国生态文化村”这样定义——指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化繁荣、生态产业兴旺、村民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典型示范作用突出的行政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由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组织,自2009年起,每年评选一次。

生态文化村内涵如此丰富,天门能够入选,自有它的独到。

其实,车一进入花戛乡境内,层层叠叠的,便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重峦叠嶂,古木参天,让人叹服。而位于乡东北部的天门村,森林覆盖率更高达80%以上。这里,可以很轻易地找见极其珍稀的铁皮石斛、白腹锦鸡、白面狸等动植物,生态环境之好不言而喻!

“这里生态良好的原因,一是水热优势。紧挨北盘江,700余米的海拔气候温润,为各种植被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一是地理位置。地处偏远,群山深处,鲜少受到污染。另外,最重要的,是当地村民对生态少有破坏。”乡党委副书记刘刚说。

天门村的布依同胞,崇拜自然、敬仰自然,他们非常爱惜树木、山川、河流……觉得一切大自然的“生物”都神圣不可侵犯,所以砍伐树木、破坏植被基本不做。正是有了这份爱惜和保护,天门的绿色生态才得以繁茂至今。

说起“全国生态文化村”金质“名片”,天门村支书余泽高最为自豪的,就是自己的生态文化。他介绍说,作为布依族传统文化保留得最为完整的村落,天门在2014年就被纳入了国家传统古村落保护名录。

正是如此,布依文化深深烙印在天门人的血脉里。

今天的天门村有22个村民组,800余户、3500余人,是原来的天门等5个小村合并而来。此前的天门村只是大寨和小寨两个组,是天门的核心区。

在位于小寨组进寨的小广场凉亭长廊里,几个身着浅蓝色传统服饰的布依女正在飞针走线。

天门深入谷底,夏季最是湿热,地处半山腰的小广场凉风习习,只要“得闲”,女人们总是喜欢聚在这里摆摆寨、绣绣花。

亭子边上,有阿妈抬着个缠绕满丝线的木架,几米外,五六个女子依次站立,一点点轻轻梳理从木架里拉出的丝线(如图),线另一端绕在几根木棍上,足有六七米长,根根分明,大家嘴里还唱和着布依语山歌,煞是和乐!

看到记者的兴致,漂亮小阿妹陆胜秀当起了绣工讲解员,她说,那是在“梳线”,只有梳得越整齐,绣的活才会越细致越好。

布依人的绣品主要用来装点衣物,有缝制前襟的、有点缀围裙的、有装饰头巾的,各有讲究,或是花鸟、或是鱼虫,鲜艳夺目,极有生趣。听闻采访,她们还一下围拢过来自豪地展示自己的美丽服饰。

过去,天门人都是自己纺织印染土布制作服饰,且各色鲜艳的丝线染料都来自大自然,或是草料、树皮,或是石料。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放弃了土布的繁琐制作工序,直接去买棉布和丝线回来,再绣上家传的各式图案。

陆胜秀刚从大学毕业,说起为什么回到家乡继续刺绣技艺,小阿妹说,“这些都是从小跟着家里学的,也是我们的文化积淀,布依人就要传承和保护好她!”

其实,在天门,传承文化对大学生陆胜秀来说是需要深植的理念。而对老辈的布依人来说,就是日常,和他们相融一体,不可分离。

就如他们住的家——吊脚楼。

大寨小寨共270户人,225户就居住在吊脚楼里。这些吊脚楼顺山势而建,从半山腰的小寨一直铺陈到谷底的大寨。站在小广场边上往下望,一幢幢年代久远的吊脚楼,掩映在榕树、芭蕉树中若隐若现,散发着古拙纯朴的气息。

天门人数年前就立下个规矩,大寨小寨里不能拆除吊脚楼,更不得建水泥楼房。就此,政府为了让村民们既保护传承好自己的文化,也能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近几年,对吊脚楼进行了修缮,还给村里改造了串寨石板步道,引来了自来水,建起集中圈舍养殖点,改变了过去“楼上住人、楼下关猪牛”人畜共居一楼的不卫生习惯。现在的天门除了山青水秀、环境整洁,楼边寨角更是花香扑鼻、气息清新宜人。

亦如他们过的节——“三月三”、“六月六”。

每到节日来临,天门人就会自发地开始一年中最隆重的祭山民俗活动。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齐聚到大寨组最低处、族人崇拜的“神树”——古榕树下,宰杀牲畜、敬献贡品、焚香祈祷。

据介绍,因冬春时节天干物燥,而布依人大都住吊脚楼,“怕火”!所以“三月三”主要祈求保族人平安、火灾不现;而到了六月,谷物就快成熟了,就主要祈求风调雨顺、谷物满仓。而且虽是就地选用榕树下天然形成的石桌、石灶,但他们严格遵守“三月三”的灶在东边、“六月六”的在西面,绝不混用。

“不管是哪种活动,都是布依族人崇尚自然、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体现。”刘刚说。

承载着民族历史、农耕生产、生活习俗、道德伦理的天门生态文化内涵丰富而厚实,但对照“全国生态文化村”入选指标,它的生态产业又如何呢?

随着刘刚的手指之处,入眼皆是绵延不绝的层层梯田,“都是种的红米。”他豪情地说。

布依人依水而居,一直有种植水稻的传统。据介绍,从2015年起,在乡政府的引导下,天门人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始改种市场价值更高的红米。“现在合作社保底收购,每斤8元钱,一亩田能产600斤左右稻谷,年收入4800元,是以前种植普通水稻的两倍。”红米种植户陆仕严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在天门,自2015年起,乡里就结合当地的土地和水热资源优势,引导大家发展红米、紫薯、刺梨、精品水果等产业,搞原生态无公害种植,多方增加农民收入。乡里为此还专门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红米加工厂。截至目前,全村已种植红米2000亩、刺梨2100亩、紫薯200亩、猕猴桃200亩,产业兴旺正应声而来。

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保存完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打动人心,现在的天门村声名远播,来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这既让天门人增加了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豪,转而又强化了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还水到渠成,让天门人找到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利用自己的生态文化发展旅游业。

“今年,我们将以‘十四五’规划为契机,谋划旅游项目6个,计划投入资金5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天门村又一支柱产业。”天门村第一书记景国学说。

天门,未来可期!(记者 钟淑珺 袁海燕 许 勇)



【来源:中国六盘水网——六盘水日报】



向原创致敬。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或存在不实内容,请及时联系本网站删除。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0
×

购物车

商品名称 数量 产品单价 折扣 总计
金额总计:¥23立即结算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