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贵州六盘水:发展绿色产业 提升生态附加值时间:2021-07-13 国际在线贵州消息(罗淼):7月10日至11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生态文明看贵州”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一行,走进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和钟山区,探访六盘水市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道。 近年来,六盘水市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大力发展刺梨产业、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储备林建设等绿色工程,打造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健康产业,不断提升森林资源附加值,实现“社会得绿、企业得利、农民得益”的多赢局面。 ![]() 唐召良在修剪刺梨枝叶 摄影 罗淼 “我从2015年开始种植刺梨,我家有15亩地,收入比原来种玉米时高了三倍。”水城区野种乡刺梨基地里,73岁的村民唐召良一边修剪刺梨枝叶一边说。唐召良是一名有40多年工作经验的村医,退休后他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始种植刺梨,经济收入持续增长。 水城区野种乡林业站站长唐中广介绍,2014年以前,野种乡野钟村大面积种植的是玉米,平均年收入约6000元。现在种上刺梨后,人均收入达到一万二左右,目前,刺梨种植已成功带动野种村几十户贫困户脱贫。 ![]() 长势良好的刺梨 摄影 罗淼 刺梨产业经济效益逐渐体现的同时,生态效益也得到显现。六盘水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曾经的野种乡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种植刺梨后,由于不涉及翻土,有效避免了水土流失,野种乡土壤质量大幅提高,植被覆盖率也逐年递增。 如今,刺梨已成为当地支柱性农业产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小小刺梨果也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黄金果”。 进入夏季,六盘水市水城区野玉海景区也步入了一年中最适宜旅游度假的时段,花海、雾海、云海等,美不胜收。近年来,野玉海以自然景观为依托,通过生态化设计手段,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和森林景观等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林下经济,提高了林地质量和效益,增加了森林资源附加值。 ![]() 游客在野玉海景区体验骑马 摄影 罗淼 在赤松茸种植基地里,一派喜人的热闹景象,采摘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和装筐。“以前我是在煤矿上班,工作危险系数很高。现在我做采摘工,离家近,工作安全,每天也有固定的收入,还是很不错的。”水城区勺米镇渔塘村采摘工人张方平说。 赤松茸从种植到出菇,大概要50天时间,采摘期持续三个月,亩产值达到2万余元,种植、采收能带动每天400余人次的用工。 勺米镇村民张菊仙也是基地里的采摘工,她家里有一个四岁的小孩,以前外出打工,没法照顾家庭,现在在家门口就业,既陪伴家人又能有经济收入,一举两得。 ![]() 张菊仙在装筐赤松茸 摄影 罗淼 “我们种植赤松茸的前提是,不破坏生态环境,将产业和生态相互兼顾,二者和谐共存,能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生态环境。”林下种植基地负责人顾林说。 林下种植赤松茸,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旅游多方共赢,林区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等资源优势,为赤松茸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赤松茸种植也能改善森林土壤,便于森林植被更好生长。同时,赤松荣种植清除了杂灌和枯枝杂草,大大降低森林火灾的发生,对保护森林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启动以来,六盘水市林业生态建设呈现“发展提速、投资增加、转型加快、形象提升、位次前移”的良好态势,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三个国家级奖励。 森林公园不仅是要扩大知名度提升美誉度,更重要的是放大绿色效应。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明湖村的明湖湿地公园,是六盘水中心城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是乌江上游重要支流水城河的源头,是由河流、库塘、森林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 ![]() 明湖湿地公园一角 摄影 罗淼 “城市公园为人服务,湿地公园为生态服务。”原明湖湿地公园管理处副主任何杉介绍,湿地公园2010年建设,2012年对外开放,公园建设遵循自然规律,加强生物多样性,旨在形成自然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目前,六盘水市森林覆盖率已达62%,林木覆盖率、城区绿化覆盖率、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道路绿化、水岸绿化、重要水源地绿化等36项建设指标均已达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标准,真正实现了“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向原创致敬。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或存在不实内容,请及时联系本网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