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纪实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大埔县篇(传统音乐)时间:2021-06-25 传承客家非遗 畅享客家文化 中共大埔县委宣传部(宣) 广 东 汉 乐 广东汉乐是大埔县民间音乐,据查系古代汉民中原南迁带入,有“中州古乐”之称,在大埔流传至少有500年以上。广东汉乐保留原中原宫廷音乐特点,又与大埔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融合,同时还吸纳了潮乐(如大锣鼓)的一些成份,从而形成的独特、完整的乐种。它是广东省的三大乐种之一。 按照传统的演奏形式、长期沿革的演奏习惯和不同用途,广东汉乐分成了五个类别:一是丝弦乐,俗称和弦索。它是广东汉乐中最普及、最为大众化的演奏形式。演奏时以头弦(俗称吊规子)或提胡领奏,配以洋琴、三弦、笛子、椰胡等乐器;二是清乐,又称儒乐。它追求比较高雅的演奏形式,常为文人雅士的活动。它演奏时乐器较少,主要有: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等。人称“筝、琶、胡”;三是汉乐大锣鼓,又称八音。它主要活动于民间迎神赛会或闹元宵等客家传统节日。它以唢呐为主奏,打击乐有:大鼓、苏锣、大小钹、碗锣、铜金、小锣、马锣(八音用);四是中军班音乐:历史上,它为职业或半职业的民间音乐班、社,作为仪仗性质的乐队,主要用于民间的婚丧喜庆活动。它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配以打击乐和若干丝弦乐;五是庙堂音乐。它是宗教法事时演奏的吹打音乐。演奏时,它以唢呐为主,配以打击乐、若干丝弦乐。 广东汉乐的曲目较为丰富。单从已整理出版的广东汉乐曲目来统计,一共有曲目612首。其中丝弦乐430首,中军班音乐62首,清乐56首,庙堂音乐31首,汉乐大锣鼓23首。 广东汉乐历史悠久,世代相传,传承方式有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社会传承等形式,主要以乐器演奏技巧传承为主。 发掘、抢救、保护广东汉乐具有三个价值:一是中国民间音乐发展史的研究价值;二是民俗学价值;三是宗教学的价值。 2004年大埔县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广东汉乐之乡”;2006年广东汉乐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被省、市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我县被国家文化部公布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之乡”。 类别:传统音乐 批次:第一批 保护单位:大埔县文化馆 来源:梦里客都 向原创致敬。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或存在不实内容,请及时联系本网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