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资讯 >>生态产业 >> 贵州赤水:退耕还林造就“竹生态”
生态资讯
更多
详细内容

贵州赤水:退耕还林造就“竹生态”

时间:2021-06-23     【转载】   阅读

 赤水河,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黄而得名,作为长江一条较大的支流,赤水河有四分之三流域都在大山中,过去由于当地农民在山上刨土种地,水土流失的情况十分严重。近年来,赤水市启动退耕还林,通过大面积栽种竹林,不仅使得赤水河泥沙含量明显降低,当地也依靠竹林发展起了“竹经济”,造就了赤水独特的“竹生态”。

  

万顷竹海波涛涌(付树湘 摄)

 

  长沙镇长沙村村民何开贵正忙着砍竹子卖原料,一天下来,收入还是十分可观。“砍一天竹子还是能挣个一两百块钱,因为竹子一年四季都在生长,收入比较稳定。”

  别看如今当地农户几乎一年四季都能砍竹子挣钱,在以前,当地不仅竹林稀少,并且由于山多、坡陡、地少,农民只能在山上刨土种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以前没栽竹子的时候,我们只能种点稻谷,够是够吃了,但是增加不了多少收入。而且一遇到下雨,泥土便会顺着雨水流下,喝的水也变得浑浊,需要舀起来沉淀后才入得了口。”何开贵说。

 

赤水林下乌骨鸡(王先龙 摄)

 

  针对这一情况,2001年,赤水市启动退耕还林,依托赤水市竹子分布广、品种多、易成活、有可靠的生态效益,同时又可实施间伐,效益可观,当地选定了退耕造竹这一模式,短短数年,赤水市的竹林面积呈几何式地增长,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民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长沙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唐雪峰表示,通过退耕造竹,长沙镇现在的竹林面积已有3万余亩,当地的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极大地缓解。同时依托这些竹林,长沙镇还发展起了竹下乌骨鸡、高山冷水鱼等养殖业,为群众开拓了更多的致富渠道。

 

上海泰盛集团赤天化纸业公司成品纸生产包装车间

 

  现如今,赤水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2.51%,而其中60%是竹林,面积有132.8万亩。借助浩瀚的竹海,赤水市大力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更依托当地竹子的竹纤维含量高,将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建设了贵州最大的竹浆纸产业园区。

  现在,赤水市有竹类加工企业近400家,去年,竹产业产值达到了62亿元,带动人均增收3200元以上。可以说,青青翠竹,已经变成当地农民致富的“摇钱树”,竹产业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绿水青山有效的转化成了金山银山。(记者 冯皓)


向原创致敬。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或存在不实内容,请及时联系本网站删除。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0
×

购物车

商品名称 数量 产品单价 折扣 总计
金额总计:¥23立即结算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