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资讯 >>生态文化 >> 生态文化滋养文明
生态资讯
更多
详细内容

生态文化滋养文明

时间:2021-06-18     【转载】   阅读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全面发展为宗旨。长期关注贵州乡土生态文化的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索晓霞说,贵州的文化传统里,有许多珍贵的文化基因与生态文明的文化指向不谋而合。

“这些文化传统虽然没有以生态文明的概念表达出来,但在少数民族村落里,它往往以一种‘常识’的形式存在,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落实在行动中,以道德、禁忌、乡规民约等文化形式得以表现。”索晓霞说。

锦屏县河口乡文斗苗寨的村头,有一块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六禁碑”:

“禁:不俱远近杉木,吾等所靠,不许大人小孩砍削,如违罚银十两。”“禁:各甲之阶分落,日后颓坏者自己补修,不遵禁者罚银五两,与众补修,留传后世子孙遵照。”“禁:四到油山,不许乱伐乱捡,如违罚银五两。”“禁:今后龙之阶,不许放六畜践踏,如违罚银三两修补。”“禁:不许赶瘟猪牛进寨,恐有不法之徒宰杀,不遵禁者,送官治罪。”“禁:逐年放鸭,不许众妇女挖阶前后左右锄膳,如违罚银三两。”

200多年来,文斗人恪守古训,守护绿水青山。2000年,有外地客商来到文斗,出资100万元购买寨子里的一批红豆杉。对于当时还很贫穷的文斗而言,这无疑是一笔巨款。但是,村民们认为卖掉树木是有损子孙后代的事,坚决不同意,“就是1000万元也不能卖这些树木。”

如今,文斗村森林覆盖率达95%,百年以上的古树有1000余棵,有银杏、香樟、红豆杉等30多个珍稀树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300多棵。

“贵州乡土生态文化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合理的内核是我们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珍贵的文化基因和坚实的文化土壤。”索晓霞认为,生态文明是人们对工业文明给自然和环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进行反思后提出的,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思考的结果。“对于贵州来说,大量的传统乡土知识中蕴含丰富的朴素的生态文明元素,是我们构建生态文明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转载、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河长生态网的观点和立场。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0
×

购物车

商品名称 数量 产品单价 折扣 总计
金额总计:¥23立即结算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