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基层应急救援 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时间:2021-06-15 “经过一系列升级改造,社区微型消防站的实战能力更强了。” ——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凌大塘社区工作人员 ● “方圆1公里的火情3分钟内就能到达,能够迅速扑救初期火灾,有效突破了社区火灾防控的难点与盲区。” ——常青街道安委会副主任王家挺 微型消防站 救援作用大 “大摩广场发现火情,请立即赶往现场扑救……”6月9日上午,一条指令传到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凌大塘社区微型消防站。3名社区消防队员迅速整装集合,驾驶微型消防车火速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队员们分工合作,驾驶员通过终端对讲机向119指挥中心报告到达火灾现场,随后立即启动水泵,1号战斗员抛出水带拼接水枪,2号辅战员将水带连接消防车。随着高压水柱从水枪中喷射而出,火势被扑灭,当天的实战拉练圆满完成。 每隔一段时间,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队就会调度凌大塘社区微型消防站进行实战拉练。“拉练主要是为了加强社区微型消防站与合肥市119指挥中心联动作战能力,同时让队员熟悉新装备的穿戴用途,全面了解和掌握救火的处理程序、相关消防技能及灭火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范曾是凌大塘社区工作人员,也是社区的一名兼职消防员。他告诉记者,经过一系列升级改造,社区微型消防站的实战能力更强了。 凌大塘社区微型消防站设在望湖西苑小区,一进小区大门,就能看见消防站醒目的红色站名。虽然是座微型消防站,但从灭火器到消防车,以及消防员穿戴设备,各类设施一应俱全。为了提升灭火作战能力,去年上半年,常青街道对凌大塘社区微型消防站进行了改造升级,组建了14人兼职消防员队伍,增加了室内体能训练区和健身设备,配备了与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队火警联网终端设备,成为全市首家与市119指挥中心联网的社区微型消防站。 微型消防站,救援作用大。5月19日晚上,南凌小区A区5栋203室出现火情,当时房间内只有一名老人在卧室睡觉,没有发现家中起火,是邻居报的火警。接到警情后,社区微型消防站值班消防员迅速出动,第一时间制止了火势蔓延。“方圆1公里的火情3分钟内就能到达,能够迅速扑救初期火灾,有效突破了社区火灾防控的难点与盲区。”常青街道安委会副主任王家挺介绍,把消防站“搬”到社区,能大大提升防灾救援效率。 ● “通过组织防汛抢险实战演练,使各参战人员掌握防汛应急预案流程,一旦发生险情,能够拉得出、顶得住、打得赢。” ——铜陵市铜官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汪志祥 ● “队伍中有很多来自基层的工作人员,他们不是专业的应急救援人员,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十分必要。” ——铜陵市铜官区应急管理局有关负责同志 平时常演练 战时顶得住 “演练开始!”6月4日上午,随着现场指挥长的一声令下,铜陵市铜官区2021年防汛应急演练正式开始。 “长江水位逼近危险水位,新兴闸江堤发生渗水、漫溢危险……”针对演练场景,防汛应急队伍迅速集结,按照10人一组编队,兵分四路,装砂袋、搭子堤、建围堰。经过半小时紧张有序的行动,抢险人员在新兴闸江堤搭建起长20米、高0.8米的防洪子堤,并成功合围一圈半径约1.5米的围堰。“通过组织防汛抢险实战演练,使各参战人员掌握防汛应急预案流程,一旦发生险情,能够拉得出、顶得住、打得赢。”铜官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汪志祥表示,当前正值主汛期,锻造一支专业有力的防汛应急队伍,对于防大洪抢大险救大灾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沿江城市,防汛是铜陵市每年防灾减灾的“重头戏”。铜官区是铜陵市主城区,境内江河堤防约20公里,保护铜陵经开区、狮子山高新区的众多企业及主城区40多万居民安全,防汛责任十分重大。入汛以来,铜官区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健全指挥体系,补充物资储备,开展隐患排查整治。目前,该区已组建23支共900人的防汛抢险队伍,并全面进入战时状态。 队伍组建了,还要提升人员素质。“队伍中有很多来自基层的工作人员,他们不是专业的应急救援人员,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十分必要。”铜官区应急管理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防范灾害发生,必须掌握相关知识。前不久,铜官区举办了2021年防汛抗旱培训班,专门对基层一线防汛抗旱人员进行培训。“渗水、翻砂、管涌、裂缝、滑坡等12类险情如何预防,险情出现后怎么应对,还有相关气象、水文常识等,掌握了这些,才能有效排查险情,及早预防。” ● “如果日常管理跟不上,消防站就难以发挥作用。” ——某安全设备有限公司技术人员 ● “群众掌握必要的自救知识,具备较强的自救、互救能力,能够有效降低灾害事故的损失。” ——铜陵市阳光应急救援公益协会相关负责人 堵漏强管理 合力筑防线 近年来,基层事故呈现点多面广的特点。与之相应的是基层应急救援力量薄弱,成为亟待打通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采访发现,当前,很多社区都有消防站,但能否真正发挥作用,有待实战检验。记者曾在一个社区看到,该社区消防站本来设在物业办公室一楼,因为设备长期得不到使用,就被物业人员搬到了二楼,锁在了房间内。另外,社区消防站应有一定数量的兼职消防员,并且要安排日常值班人员,但目前一些消防站队伍管理还有不完善之处。“如果日常管理跟不上,消防站就难以发挥作用。”某安全设备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建议,要加强对社区消防站的日常维护,平时可定期开展人员培训、实战演练,确保关键时刻真正能派上用场。 增强应急救助和保障体系,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专业队伍作用,也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近年来,各地社会救援力量发展迅速,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为弥补基层应急救援力量不足的有力补充。不过,专业救援队伍与社会救援力量平时在应急演练、培训等方面缺乏磨合交流,在协同作战中容易存在衔接不畅问题,难以形成合力。“应建立专业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共训共练、救援合作的常态化交流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互用、技术互融。”合肥市包河区应急管理局局长李勇建议,要完善相关政策,健全动员协调和服务平台,进一步发挥好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作用。 “群众掌握必要的自救知识,具备较强的自救、互救能力,能够有效降低损失。”铜陵市阳光应急救援公益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做好减灾防灾工作,需要筑牢人民防线。阳光应急救援公益协会自成立以来,除在应对汛情、灾情、雪情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外,还会不定期组织开展公益讲座、公益演练活动,努力让更多的人掌握应急技能,更好地在紧急情况下自救或救助他人。 2021-06-15 00:00:00:0■ 本报记者 范孝东 刘洋基层应急救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夯实应急救援基层基础,各地采取了哪些措施,还需解决哪些问题 ——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转载、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河长生态网的观点和立场。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