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资讯 >>生态产业 >> 青海生态产业发展迎来新篇章
生态资讯
更多
详细内容

青海生态产业发展迎来新篇章

时间:2021-06-14     【转载】   阅读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6月7日,2021青海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论坛在西宁举办,作为首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主要活动之一,此次论坛集中展示了青海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就,与世界各国和兄弟省份共同谱写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今天的青海,正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习近平主席擘画的“三个坚定不移”“四地”蓝图,努力探索高原“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文明发展之路,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

  青海盐湖资源得天独厚,这里有“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察尔汗盐湖,是中国盐湖分布最为丰富的地区,具有种类齐全、储量大、可开发潜力大的优势,已查明的盐湖资源累计储量约4000亿吨,钾盐、镁盐、锂盐、天青石等储量均居中国首位。其中,盐矿资源储量3541.2亿吨、镁盐矿资源储量63.34亿吨、钾盐矿资源储量10.51亿吨、锂矿资源储量1871.91万吨(占全球锂资源储量的60%以上)、硼矿资源储量4249.88万吨。

  近年来,青海盐湖资源由单一钾资源开发的模式逐步形成如今钾、镁、锂、硼等资源多种类、规模化协同开发,实现了盐湖资源与天然气资源、煤炭资源的结合,钾盐向钾碱、无机向有机、有机向精细化工、化工行业向有色金属行业的跨越,开发综合利用程度国内领先。相继建成了“镁、锂、钾”三大工业基地和“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截至2020年年底,钾肥产量800万吨,两碱产能420万吨、工业氯化钠产能200万吨以上、石盐产能接近70万吨、电解金属镁产能10万吨,钾肥生产系统集成技术、高镁锂比卤水提锂工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当前,青海正以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为目标,以稳定钾、扩大锂、突破镁、开发钠、培育硼、拓展其他元素为重点,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一批资源互补、产业融合、科技融通、人才互动、技术领先的产业集群。争取到2025年,资源配置进一步得到优化,产业发展政策更加健全、盐湖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批重大项目逐步落地实施,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盐湖产业产值突破350亿元。

  据介绍,我省也正在积极与国内外企业在盐湖资源开发利用、专业技术人才交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世界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青海是世界新能源发展重要接续地,水风光热资源丰沛。太阳能资源有10亿千瓦,集中式光伏装机全国第一;风能总储量超过4亿千瓦,水能资源总蕴藏量2400万千瓦。截至2020年年底,青海电网装机总规模403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达3638万千瓦,占比超全网装机总规模的九成,位居中国第一。

  近年来,青海扎实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相继建成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建成全国首条高比例清洁能源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向河南省输送清洁电力超过100亿千瓦时,建成龙羊峡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项目,填补了国际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空白。2017年以来,先后开展绿电7日、9日、15日、31日”及“三江源绿电百日”活动,连续刷新100%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

  当前,青海正以服务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己任,以新能源规模化开发为重点,以100%清洁能源使用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智能电网建设为保障,深度挖掘水电潜力,大力发展光伏、风电、光热、地热等新能源,积极引进发展大数据、区块链等绿色高载能产业,持续扩大多晶硅料、光伏组件、储能产品、风机设备制造等产业规模,加快国家储能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千亿锂电产业基地、多能互补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建设,贯通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尽快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全力打造国际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面向“十四五”,青海将努力建设“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立足青海、服务全国、辐射全球,全力推进产业高地战略谋划、青电外送组织实施、储能调峰设施建设,努力打造清洁能源建设、使用和输出全链条示范省,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据介绍,我省将同国内外的有识之士一道,广泛开展能源领域交流合作,合力厚植青海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品牌位势,分享发展和推广清洁能源的认识和经验,共同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青海是高原特色旅游地,这里文化资源磅礴恢弘,昆仑文化、河湟文化、唐蕃古道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共融促进。不少旅游资源规模堪称国内乃至世界之最,有世界级旅游资源11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处、水利风景区13处、森林公园7个、湿地公园19个、地质公园7处、沙漠公园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具有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近年来,青海不断提升和完善旅游传统六要素,加快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和行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新要素开发,实现资源相互渗透、相互配套,极大拓展了旅游产业链。目前全省有A级景点景区13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示范点15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10个、乡村旅游点2325家,年均旅游收入增速22.68%,旅游人次突破5000万大关。

  当前,青海正以生态保护优先为主导,以创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引领,着力构建“一环六区两廊多点”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推动实施重大生态旅游强基础补短板工程,加快培育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各类自然公园等重要生态保护地的生态旅游产品,规划建设一批精品旅游路线,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推动大区域、大流域旅游联动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升生态旅游要素发展产业化水平。

  面向“十四五”,青海将奋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升打造高原湖泊、盐湖风光、草原花海、雅丹地貌、冰川雪山等一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目的地,开辟一批自然生态、民族风情、观光探险、源头科考等生态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推出一批冰雪、徒步、骑行等旅游产品和民俗、节庆活动。

  据介绍,我省今后将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各国和兄弟省份参与青海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进程,诚邀国内外游客,走进大美青海,乐享生态旅游。

  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青海也是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独特的冷凉性气候、高寒无污染、超净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是我们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独特优势和先决条件。全省现有耕地面积58.93万公顷,草原面积5.5亿亩,被誉为“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一系列产自青海的高原绿色有机产品享誉国内外。

  近年来,青海坚持走“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发展之路,积极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在种植业方面,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20万公顷,建设高标准农田26.67万公顷,有机枸杞种植面积达到0.79万公顷,干果产量1万吨,成为中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在畜牧业方面,建成中国最大的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有机草场面积488.47万公顷,认证有机牦牛121万头、有机藏羊325万只,牦牛藏羊可追溯体系覆盖到30个县。在渔业方面,水产品年总产达到1.83万吨,冷水鱼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冷水鱼生产基地。在农牧业产业化方面,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54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0个,获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805个,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

  当前,青海正以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创建绿色有机示范省为载体,以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提质、增量、补链、扩输”为路径,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补齐产业发展链条,做大做强绿色有机农牧产业,打响“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品牌,构建东部高效种养产业发展区、环湖循环农牧业发展区、柴达木绿洲农业发展区、沿黄冷水鱼绿色养殖发展为内容的“四区一带”布局。力争到2025年,初步建成质量高、效益好、竞争力强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面向“十四五”,青海将奋力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着力建设现代化盐湖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无机盐化工产业基地,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设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发展牦牛、藏羊、青稞等特色优势产业,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富硒农业种植基地。

  据介绍,我省将积极争取国内外有关部门支持青海拓宽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渠道,同时,还将诚邀世界各国和兄弟省份参与青海相关产业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发展,在加大优良品种培育、强化产品精深加工、绿色有机融合平台建设、提高交易数字化水平、打造物流专业服务平台等方面与青海进一步加深合作交流。

  生态产业是青海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青海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以此次论坛为契机,青海将不断提升开放水平、切实加强交流合作,共商共建绿色新发展,共创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同推动生态建设成果共享互鉴、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生态产品贸易融通、生态价值转化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转载、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河长生态网的观点和立场。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0
×

购物车

商品名称 数量 产品单价 折扣 总计
金额总计:¥23立即结算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