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河长”有作为,提升“全域Ⅱ类水”时间:2021-06-06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俞强年 通讯员/漆小丽 3月22日“世界水日”这一天,中车株机等7家企业成为我市首批“企业河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副总河长何剑波向企业代表们颁发了受聘证书。 今年,是我市河长制工作提升年。以此为契机,我市探索“企业河长”治水新模式,动员央企及株洲本地企业参与护水行动,为提升“全域二类水”贡献更多社会责任。 面对“企业河长”这个新称呼,企业如何看待?可以做些啥?治水护水方面,政企如何发力?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企业河长”荣誉与责任并重 “我来到株洲工作、生活已有35年,亲眼见证了株洲从烟囱林立、雾霾蔽日到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蝶变。”谈起株洲的环境,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傅成骏感触颇深。 感同身受的话语总能引发强烈的共鸣。 时间的返回键摁到35年前,出生于福建的长汀县的傅成骏,从大连铁道学院(现大连交通大学)毕业后,南下到株洲。在他工作和生活在株洲的大部分记忆里,这座城市的发展底色,宛如一张黑白照。 彼时,清水塘地区连晴天都是灰蒙蒙的,空气的味道是酸溜溜的,“一江八港”的水域黑乎乎、臭烘烘……2003年、2004年,株洲连续被列入“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 记忆一晃是十余载,现实治污却非一日功。 湘江保护和治理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接续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的工业产能全面关停退出,清河道“四乱”,黑臭水体整治,禁捕退捕实施,“一江两水八港”系统治理……我市以河长制促河长治,如今实现了“全域Ⅱ类水”。 “这些年,株洲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根本性好转。这极大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更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傅成骏说,河长制是河湖管理保护主体责任的一项制度创新。“企业河长”是一个沉甸甸的荣誉,让他们既感到十分荣幸,也觉得责任重大。 环保责任和社会责任共荣 春风吹拂,绿波逐浪,鱼悦湘江。“世界水日”这天,由湖南中车株机公益基金会捐赠的5万尾个头大的鱼苗在湘江放流。 “我们向本次放流活动捐赠了20多万元。”湖南中车株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文国元介绍,这是企业为湘江生态保护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域生态平衡方面付出的行动。 “企业河长”,是今年我市在深化落实河长制工作方面做出的新尝试、新探索。我市首批被评为的“企业河长”总共有7家,分别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湖南宝海生物科技、炎陵县今成钽铌、湖南银和瓷业、株洲市金利亚环保科技、株洲市欧科亿数控精密刀具、湖南昊华化工等公司。 作为株洲千亿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中车株机公司自2018年以来,开展生产线减排、能源消耗技术研究,先后投入5.6亿元资金,实施了电焊烟尘处理、雨污分离、水性漆推广应用等41项污染整治、环保管理项目。 “面向未来,我们将切实履行‘企业河长’职责,持续聚焦‘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打造更多绿色环保的高端装备,进一步提升生产制造环节的节能减排成效,为株洲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注入更多的能量和温暖。”傅成骏表示。 在炎陵县今成钽铌有限公司董事长、炎陵县企业协会会长蔡海成看来,担好“企业河长”这一职,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自觉承担起生产制造环节的环保责任,鼓励员工参与环保志愿者行动中,另一方面要发挥更多的社会责任,去影响更多的企业遵守环护法,推动绿色发展。 政企联合“数字监管”助力 “我们通过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认养、多元参与’的河长制工作新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促使企业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参与河道清理、违规排放巡查、环护知识宣传等公益活动。”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市河长办常务副主任刘湘元表示。 企业是环境保护的主体,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参与者。良好的环境,一方面考验着企业主体责任的承担能力,另一方面考量着政府的监管能力。 4年来,我市积极打造“电力大数据+环境监管”工程,经过在企业污染管理设备上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对企业环保设备用电量停止实时24小时监控,一旦企业环保设备用电特征与消费设备用电特征不匹配,平台将自动预警。 实施这一数字化监管以来,违法生产、偷排等现象逐年大幅度下降,2017年处置110家违法企业,2020年处置32家违法企业。老百姓的环保投诉也由此大幅度下降,2020年的投诉件数只有2016年的50%。 我市已建成省内首家利用电量监控系统进行环境管理的平台。截至目前,我市在317家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上安装337套智能监控设备,基本实现重点污染企业智能监控全覆盖。株洲市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年底前力争实现“电力大数据+环境监管”覆盖全市所有大中小企业。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转载、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河长生态网的观点和立场。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