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资讯 >>生态文化 >> 红色文化生态游 今日铁炉坝展新颜
生态资讯
更多
详细内容

红色文化生态游 今日铁炉坝展新颜

时间:2021-06-03     【转载】   阅读

位居村中的巴山游击队纪念馆。

红色名片

铁炉坝村位于川东北川陕交界处,素有“入川第一村”之称,面积3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50余米,辖2个社209户409人,有18名中共党员。1935年红军北上时,在这里留下了一支部队,后改编为“巴山游击队”,与敌人浴血奋战五年之久,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历史,巴山游击队就住在铁炉坝。2003年通过在旧址上进行修缮,建成“巴山游击队纪念馆”,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刘晓龙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文/图

一幢幢川东北特色民居错落有致,一家家别具风格的农家乐依山傍水,一条条蜿蜒盘旋的大道环绕山间……5 月 31 日,笔者走进南江县光雾山镇铁炉坝村,只见大山深处的小山村掩映在一片翠绿中。

“没想到!真是没想到,我们这个村的老百姓能过上这样好的日子……”64岁的老党员黄存林,在村里先后担任了近40年村主任和党支部书记,提起村里的变化,他感慨说。

修通致富路 收入节节高

“我们这里现在是国家5A级景区,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观,每天来的游客很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前来旅游的人一趟接一趟。”黄存林说,40年前由于交通不畅,近 200 户村民有住低矮潮湿土坯房的、也有住茅草房的,全村没有一座像样的房屋,更别说有砖房、别墅了。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南江县委、县政府沿着红军入川通道,修建了从南江到陕西省南郑县的公路,并横贯铁炉坝村,1997年县上又对公路加宽,将泥碎路改造成水泥路。随后,又组织农民对村里的冷浸烂泥田进行改旱,将村里的田地全部种上地膜玉米。”

“道路修通后,随着光雾山旅游业的发展,村民的思维逐步开阔起来,收入逐渐增加,原来村民住的茅草房、土墙房全都变成了洋房、别墅;以前要背到城里才能卖钱的核桃、板栗、蜂蜜、天麻等山货,如今村里人足不出户就能卖钱;过去无人问津的土鸡、腊肉、包谷馍馍变成了倍受游客青睐的原生态食材……”黄存林说,“我们村原来只有两百多人,近30年来由于条件不断改善,男青年不愁娶老婆了,女青年也不愿外嫁了,全村的人口已增长到四百多。”

山村变景区 日子更红火

“这边是‘巴山游击队纪念馆’,那边是‘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博物馆’,前边是进入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大门,后边是村里群众办起的农家乐一条街,中间是大型生态停车场……”黄存林领着笔者一边参观一边介绍,“近年来,我们村靠位居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相融的交汇地,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目前全村已开办农家乐60多家,除了解决本村人就业,还吸纳了周边乡镇 2000 多人到农家乐和旅游公司就业,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万多元,比40年前翻了两番。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都过上了殷实的小康生活!”

“中午12点,汉中的3桌游客要来就餐,你们赶快把餐桌搭好、茶泡好,游客来时接待一定要热情。”来到村民屈发平家,他一边忙活给游客做饭,一边指挥着店里的服务人员搞接待。

活儿忙完后,屈发平告诉笔者:“这些年随着光雾山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号召和支持下,村里不仅统一标准改建了住房,修建了畜禽圈舍,建起了标准化厕所,而且家里还通了自来水和天然气,客厅卧室有空调,食品保鲜有冰柜冰箱。去年,我家仅农家乐的收入就有30多万元!”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转载、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所有内容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河长生态网的观点和立场。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0
×

购物车

商品名称 数量 产品单价 折扣 总计
金额总计:¥23立即结算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