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交流 >>默认分类 >> 外交部这场吹风会,从深夜开到凌晨,传递什么信号?丨北京观察
详细内容

外交部这场吹风会,从深夜开到凌晨,传递什么信号?丨北京观察

时间:2021-04-23     【转载】   阅读

昨晚(4月22日),在习近平主席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外交部连夜召开了中外媒体吹风会。

l一场“刷新历史”的吹风会

昨晚,蓝厅座无虚席。据我了解到,参加吹风会的媒体共有40余家,外媒比例甚至要高于国内媒体。晚上9点半,摄像机位就已经基本架满了。

这是外交部首次宣布在22:30这个时间点召开吹风会。不过,实际召开时间晚于这一时间。

吹风会开始前,现场的工作人员就向在座媒体表示,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苏伟和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要等领导人气候峰会第一轮会议结束后才能“赶到现场”。

等待的时间并没有想象中的“漫长”,现场关于领导人气候峰会的讨论声从未停下。工作人员话音刚落,记者间就开始聊起来——这一次领导人气候峰会要谈的内容一定很多。大家都认为,吹风会开得如此晚如此急,本身信息量就很大,因此也愈发期待。

因疫情防控要求,吹风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马朝旭在线下的蓝厅出席,解振华、苏伟、李高则在线上上海分会场以视频方式出席。

也许是媒体工作者的职业习惯,记者们似乎都能及时捕捉到马朝旭即将来到现场的“讯号”,纷纷将视线锁定在蓝厅正门。

在晚于原定时间近30分钟后,这场“迟来”的吹风会正式拉开帷幕。

l一场“含金量极高”的吹风会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领导人气候峰会第一轮讨论甫一结束就开始了这场吹风会,第一时间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开场白前,马朝旭面带笑容的环顾了所有在场媒体。

马朝旭在开场白中强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从未缺席。

国际上对于本次领导人气候峰会的讨论从未停止,国际媒体更多关注在“气候牌”上,有媒体甚至认为中美在气候领域寻求合作的同时,也在争夺主导权和影响力,双方都想通过打“气候牌”来实现自己的地缘政治目标。吹风会现场就有记者围绕相关内容提问。

对此,马朝旭回应,中国从来不搞地缘政治,更没有什么兴趣打“气候牌”。应对气候变化也不是地缘政治的筹码,攻击他国的靶子,贸易壁垒的借口。

本次吹风会另一关注点自然是,解振华首次向外界透露此前与美国总统气候变化特使克里会谈有关情况。

“我和克里特使都认为,行动重于空谈。中美都将致力于在各自国内强化行动,持续开展对话合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作出双方应有的贡献。”解振华说道。

他宣布了接下来中美将合作完成的几件事:

一是,今年共同合作支持开好三个会。

包括4月22日在美国召开的气候峰会;今年10月份在中国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第15次缔约方大会,以及今年年底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届缔约方大会;

二是,近期双方要开展三项行动。

两国都计划在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届缔约方大会之前,制定各自旨在实现碳中和、温室气体近零排放的长期战略;两国计划采取适当的行动,尽可能扩大国际投融资,支持发展中国家从高碳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和可再生能源转化;双方将分别执行《〈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当中所体现的逐步消减氢和碳化物生产和消费的措施)。

此外,在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届缔约方大会(COP-26)之前和之后,中美将在8个优先领域开展对话和交流。

解振华进一步指出,有关事项目前开始采取行动。两国要在合作对话的基础之上,在合适时间建立正式的合作渠道,不排除建立气候变化的联合工作组。

比起空谈,中国人更讲究实干。

我在现场观察到,“说到做到”、“履行承诺”是吹风会上的高频词。马朝旭用“言必行,行必果”来形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

“中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将坚定不移地兑现承诺。”马朝旭说道。

2011年12月11日,解振华在德班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闭幕会上,曾有这样一段令人振聋发聩的发言:“要想真正的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就要兑现自己的承诺,采取切实的行动真正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可是现在我们看到一些国家,我们不是看你说什么,我们看你做什么。到现在为止,有一些国家已经作出了承诺,但并没有落实承诺,并没有兑现承诺,并没有采取真正的行动,讲大幅度率先减排,减了吗?要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你提供了吗?讲了20年到现在并没有兑现。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发展,我们要消除贫困,我们要保护环境,该做的我们都做了,我们已经做了,你们还没有做到。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讲这些道理给我?”

今天的吹风会上,解振华依旧强调“行动”——中国做到了自己所承诺的目标,甚至是超额、提前完成,但个别发达国家并未切实履行承诺。

“中美双方通过气候磋商达成的这些共识,不是说说而已,双方要采取切实行动。”解振华强调。

世人常说,拿数据说话。会上,解振华就拿出了一系列数据来表明中国在应对气变的决心和力度。

如,欧盟在1990年-1992年碳达峰期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7.9吨;美国在2005-2007年碳达峰期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19.9吨;但中国实现自己的碳达峰目标,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将会是7.2-7.5吨左右。

“不用在这方面(应对气候变化),怀疑中国的力度和雄心”。 上海与北京,虽相距一千多公里,解振华隔着屏幕传来的声音,丝毫没有减弱力度。

“不要忘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会上,这句话不只被提起一次。

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峰会上讲话时强调的。解振华在吹风会上就举了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巴黎协定》的第二条提出了各国一起努力要把温度升幅的目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努力争取1.5摄氏度,要实现这个目标,发达国家必须要率先大幅度减排,并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得到资金、技术支持,提高能力的基础之上,同时要尽其所能。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有外国媒体就此追问,为何“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表述没有体现在中美此前达成的联合声明之中。

解振华笑着回答:“你没有仔细研究联合声明。声明中专门提到了要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之下的《巴黎协定》原则和精神,这里面就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吹风会结束时已近凌晨1点,这也是外交部历史首次横跨两天(22日、23日)召开吹风会。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究竟是什么?我想下面这段话就是最好的说明:

“中国要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需要开展的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你别忘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河长生态网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812938456@qq.com。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0
×

购物车

商品名称 数量 产品单价 折扣 总计
金额总计:¥23立即结算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