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资讯 >>生态宣传 >> 扎鲁特旗 :乌力吉木仁河畔的“水文章”“生态卷”
生态资讯
更多
详细内容

扎鲁特旗 :乌力吉木仁河畔的“水文章”“生态卷”

时间:2020-11-29     【转载】   来自:通辽日报   阅读

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苏木,因乌力吉木仁河从境内穿过而得名。乌力吉木仁系蒙古语“吉祥河流”的意思。

从自治区重点水利工程——乌力吉木仁水利枢纽到封禁保护区,从养牛大户为生态保护舍饲养牛到红旗水库做“水文章” ……草原深处的乌力吉木仁河畔,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2019年,我们家卖牛净收入60万元,奶制品收入20多万元。今年,我预计收入会更多一些,卖牛能收入80万元,奶制品收入30万元。”走进敖门代来家的棚舍,几十头牛正悠闲地吃着饲草料,敖门代来领记者参观时向记者介绍。

敖门代来是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苏木宝力皋嘎查的养牛大户,一家收入都来自于养牛。从2006年开始养殖改良品种牛,从最初12头牛,发展到如今80多头牛,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户。此外,他家还用传统方式制作奶制品,奶制品供不应求。

敖门代来是乌力吉木仁苏木发展黄牛养殖的一个代表,黄牛养殖已成为当地农牧民脱贫增收主导产业。乌力吉木仁苏木党委宣传委员斯琴毕力格图介绍,2019年,乌力吉木仁苏木进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优,羊存栏降至13万只以下,牛存栏增至2.8万头,黄牛冷配1.1万头,畜牧业实现提质提效。同时,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建成高效节水农田1.2万亩,青贮饲料种植面积增至6万亩。

今年,该苏木进一步加快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持续推进“减羊增牛、强牛兴牧、提质增效”发展战略,继续压缩小畜养殖数量,扩大草原黄牛养殖规模。坚持以草定畜、增草增畜,推进以现代生态家庭牧场和专业合作社为主的畜牧业发展,力争全年增牛 2000 头、减羊1万只。同时,鼓励支持奶业发展,发挥专业合作社引领带动作用,抓好奶牛养殖和奶制品生产,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布设冷配站点 76 个,完成黄牛冷配 1.2万头,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

驱车来到距离乌力吉木仁水利枢纽8.4公里,位于乌力吉木仁苏木南部的红旗水库,只见浩瀚沙海里一湖碧水令人惊艳。

走近红旗水库,三两只小船停在宽广浩渺的水面上。位于乌力吉木仁河右岸的红旗水库,是一座集防洪、灌溉、水产养殖、生态保护为一体的综合利用中型水库,始建于1959年,总土地面积17000亩,其中包括水域面积11400亩、耕地面积2300亩、退耕还林700亩等。常年蓄水3000万立方米,2009年除险加固后,每年可为通辽市供水1500万立方米。水库保护下游3个村,5012亩耕地、67300亩草牧场的防洪安全。水库设计灌溉农田面积5000亩、草牧场面积55000亩。

夏日里,这里鸥翔鱼跃,碧水微波,沙软湖平;岸边上林带苍翠,亭台点点。近些年,凭借着好生态,这里又成了发展旅游业的好地方。水产养殖收入年均五六十万元,每年旅游人数超万人次。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红旗水库内所放养的鱼苗以天然野生养殖为主,主要有花鲢、白鲢、鲶鱼、嘎鱼、草鱼、鲤鱼等品种,这里所产的鱼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倍受游客青睐。

来到红旗水库,不能不提方晓敏家的孙丹野生鱼馆,做鱼好吃出名。每到旅游旺季,到方晓敏家鱼馆吃鱼的游客都会爆满。

“我家鱼馆营业已经十多年了,主要是铁锅炖鱼,我们家的客人都是回头客,别看我们的牌子小,我们家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大家都知道我们鱼馆。”

“我们承包了水库的捕鱼权,水库里的鱼好,都是野生鱼,从4月份吃开河鱼到10月中旬是旺季,旺季时鱼馆一天能接待100多人。”看着自家鱼馆的生意好,方晓敏乐开了颜。方晓敏简单估算了一下,她家的鱼馆一年能有20——30万元进账。

这几年,扎鲁特旗皇太极湖冬捕冰雪文化旅游节都在红旗水库举行。湖区总面积14000亩,现有水面8000亩。冬捕节充分利用皇太极湖的旅游资源,结合地域特点及民俗风情,充分展示了冬季旅游文化,深入挖掘扎鲁特旗冬季旅游潜力,全力打造冬季旅游精品线路,持续扩大冬季冰雪特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水库建设发展了水产养殖,同时改善了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为农牧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有效地补充了地下水,抬高了地下水位,为周边地区的畜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几年,我们都举行皇太极湖冬捕冰雪文化旅游节,借助水库优质水资源发展旅游业,扩大水库的知晓度。我们想把水库打造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点,现在我们在积极争取项目。”红旗水库管理所所长杨晓亮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扎鲁特旗大力推进乌力吉木仁流域生态保护工作。

站在进入封禁保护区蜿蜒的道路旁边远眺,保护区内绿意葱葱,不禁感佩当地治沙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不毛之地。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这些沙地又披上绿装,周围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来这里是沙地,以前骑摩托车都难走,现在往西边走,锦鸡儿长得特别密,人都难走。这么大的面积,如果继续沙化的话,对咱们苏木的发展也不利。现在生态好了,水源涵养住了,牧民们也高兴。”乌力吉木仁苏木副苏木达海龙说起生态保护区前后的对比场景。

近年来,扎鲁特旗建设乌力吉木仁苏木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面积23万亩,自2015年开始围封以来,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造林为辅。截止目前,已人工种植沙障7000亩 ,人工造林8000亩,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乌力吉木仁苏木坚持绿色发展,抓治理、强管护,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修复治理统筹推进。开展了森林、草原、水资源生态保护建设专项行动。生态保护、禁牧舍饲、舍饲半舍饲、禁牧不禁养政策全面落实,小畜全年全域禁牧政策从严执行, 完成草原修复2万亩、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15万亩、治理沙障面积1500亩、无立木林地恢复造林8000亩,采伐迹地更新3500亩。大力开展森林草原“三滥”治理和采石矿专项整治工作,绿色矿山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乌力吉木仁河,就像母亲一样滋润着这片沃土,哺育着勤劳质朴的人们。

1记者 王晓飞 张启民 杨朝东 管炜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0
×

购物车

商品名称 数量 产品单价 折扣 总计
金额总计:¥23立即结算
seo seo